返乡农民工变身“青蛙王子” 记玉峰镇返乡农民工杨发东

遂宁日报 2019-09-11 05:58 大字

蛙声阵阵,稻谷飘香。8月29日,玉峰镇斗笠村,杨发东精心喂养着他的宝贝——一群活蹦乱跳的青蛙。看得出,他的内心充满着喜悦与期待。

2018年底,85后的玉峰镇三岔路社区居民杨发东回到家乡流转土地50余亩,创办了大英县鑫瑞青蛙养殖场。凭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踏实肯干的拼搏精神,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青蛙王子”,成了当地致富带头人。

今年34岁的杨发东,从2008年开始就在中缅边境从事外贸工作,他凭借自己忠厚的性格和勤劳的双手,建立了稳固的生意网络,也有着丰厚的经济收入。

“当时选择返乡创业,说实话,父母并不是特别支持,在外工作的妻子也不赞成。”杨发东告诉记者,以前过年回家,看到老家众多肥沃的田地因为村民外出打工而荒废,觉得可惜,总想为家乡做点事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毅然选择回家创业。

青蛙以其肉味美鲜嫩、营养丰富受到很多食客的喜欢,但由于野生青蛙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禁止捕杀,人工养殖就不同了,可以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这也使得青蛙成了近两年的养殖新宠。经过一番考察,杨发东的创业项目首选青蛙养殖。“青蛙已成为颇受消费群体青睐的美食,目前平均每公斤的价格高达70元,过年过节时价格会更高,养殖青蛙的前景确实很可观。”杨发东说。

确定养殖虎斑蛙后,杨发东便回乡流转土地,他把多年积蓄的120多万元用在了稻田的基础设施上,建好田埂、水渠等基础设施后,便开始了种养。

从外贸精英转行为养蛙,杨发东刚开始一窍不通。“世上无难事,只要敢攀登。”执拗的杨发东去各地学习考察观摩,去拜访县里的青蛙养殖大户,学经验、讨方法,邀请养殖能人加入,慢慢摸索,逐渐掌握方法。

养蛙是一门技术活,从卵到成蛙,需要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精心的照料。据杨发东介绍,常见的青蛙养殖方式以稻田为主,养殖池均需开沟,并保留一定陆地供青蛙栖息、藏身,养殖池四周需设置隔离网,上空架设防鸟网。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养殖初期,杨发东一次喂食时发现,青蛙患了白内障,究其原因才发现是购买方人员带入了病毒感染导致。

“好在及时发现,病情得到了控制,减少了损失。”杨发东说,养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蛇鼠都是青蛙的天敌,整个养殖场都用网布牢牢网住。此外,平时要定期严格做好防疫,随时观察青蛙生长状况。青蛙容易患烂腿、烂腮、肠炎等病,都需要一直仔细观察。“它们就跟小孩子一样,只要不活跃、不吃食、漂浮在水面上,那肯定就是生病了,这就需要对症下药。”杨发东为养殖青蛙操碎了心。

因为养蛙,曾经衣着光鲜的杨发东鞋上经常沾满泥土,裤子也常被打湿。“一年多来,回家的苦辣酸甜我都经历过,但是我们一年更比一年好,乡亲们在我这里干活也增加了收入,我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杨发东笑道。

今年“7·22”洪灾给他的养殖基地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他没有找政府、村委要求救助,也没有给任何人诉苦。

从“养殖小白”成为“养蛙达人”的杨发东还成了村里的技术标兵。“青蛙一年四季都有销售,期间除了平时饲料喂养,就是做好预防工作、定期消毒,保证肉质的健康。”劳作之余,杨发东还向农户免费培训,他成立的大英县鑫瑞青蛙养殖场不仅可以卖蛙苗,还可以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边农户创业致富。

“今后,我将逐年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然后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养殖青蛙致富。”目前,村里已有10余户农户有了养殖青蛙的打算。

(全媒体记者成红月)

新闻推荐

在服务桑梓中实现人生价值 记蓬莱镇返乡农民工陈太平

他是一个出生在山脚下的贫穷农民家的孩子,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积累了不小身家,成为家乡农民工的榜样。但他说,一人富...

大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