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英县五方联动 唱好“农业富民戏”

遂宁日报 2017-07-28 07:37 大字

产联式合作社示意图

象山镇瓜蒌基地推进产联式合作社建设 探路农业供给侧改革

大英县五方联动 唱好“农业富民戏”

眼下,正是瓜蒌挂果时,大英县回马镇金竹村村民张伍民忙着为这些“金疙瘩”除草。按照1.4元/公斤保底回收价计算,张伍民的5亩地能够增加上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苕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金竹村致富乏术。2016年,该村试行“产联式合作社”后一切发生了变化。

去年以来,大英县着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发展新体系、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水平,探索建立多元一体、合作共赢的产联式合作社,将政府、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工商资本、国有农业平台公司五大主体有效捆绑,创新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着力打通生产关系、整合生产要素、激发生产活力,走出了一条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的农民增收新路。截至目前,大英县已经建立“产联式”合作社41个,吸引45家工商企业下乡投资,总额超过9000万元,预计2017年41个合作社可实现总产值7500万元以上,2.3万名入社农户可实现人均增收2300元。

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做好细分市场文章

正是鲜桃成熟时节,走进四川大英县卓筒井镇三兴村,山坡上桃园片片,密结的桃子压颤枝。丰收的桃园里,每天都有20多辆卡车拉货,忙碌的村民喜笑颜开。“今年鲜桃收入肯定不低于10万元!”50多岁的桃农谭斯列高兴地说。

大英县卓筒井油桃、通仙青花椒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在品牌化运作、市场化销售上缺经验缺手段,群众“守着金山挨饿”。大英县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引入四川仙丰农业有限公司、卓野香浓专业合作社等工商企业专注做市场后,短短一年时间,卓筒油桃成功创建“四川省绿色生态放心食品”、通仙青花椒获评“绿色无公害食品”,两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700万元、2400万元。

在现有产业无二次加工、附加值低的区域,大英县通过引入工商企业发展深加工和农旅融合发展等方式,一方面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另一方面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金元镇香薰花海甜桃产联式合作社立足农旅结合发展,由镇政府与花海共同出苗木等生产资料打造桃树林530亩,农户负责日常管护,“花海”获得桃林桃花旅游景观,群众收获果实销售收益,实现“花海得花、群众得果、政府得产业”。

村集体发挥纽带作用当好致富“引路人”

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集中土地。这个“老大难”问题在花天坝村、金竹村、洞湾村等各个产联式合作社却不成问题。各地由村“两委”牵头,仅需召开一次村民大会,一天之内便完成调整。截至2017年5月,各产联式合作社累计调整土地524亩。同时,在土地集中调整基础上,针对种植、养殖等不同类型产业,采取划分责任田、“记工分”等方式,对农户生产效率进行动态管理。

“要发展好‘产联式\’合作社,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村集体核心和纽带作用。”村集体一方面,比照工商企业生产标准监督农户具体作业,为企业获得安全、高质、稳定的农产品来源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依托“共管账户”动态监管企业投入、供资、销售等各环节行为,让农户吃上“定心丸”。“共管账户”作为为数不多的“硬规定”,在各产联式合作社全面推行,切实起到了防范单方主体“投机”的作用。

2016年,卓筒井镇为干屏村通过建立“翠口香桃”农旅产联式合作社,实现村集体收入6万元,该村将集体收入用于改善村公共设施和扩大生产,建设停车场1500㎡,观景台3处,开垦撂荒地10亩,根源解决了村集体资产空壳只能“等、靠、要”的现实难题。

农户抱团发展破解农民脱贫“瓶颈”

青山环绕间,一片片油菜花田将小山村染成金色,五谋村坐落其间,村民胡应良正在家中准备制作红林腊肉的材料。蓬莱镇素有制作腊肉的传统,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加工销售规模小,产品标准不统一,制约了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该镇抓住建设产联式合作社契机,立足本土特色,深挖市场潜力,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建起了红林腊肉产联式合作社,通过加工制作、销售腊肉制品,加快了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户收入稳定增长。

个体农户的农产品,通过产联式合作社以“整体”推向市场,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由松散走向紧密,告别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不得钱”的尴尬处境。同时,通过建立初期提前预支、生产风险保障等机制,农户既直通市场享受红利,又有了抵御市场风险的机制兜底。

过去的土地流转,切断了土地产出与农民收入的直接联系。农民要么不参与生产,要么成为雇农,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积极性不高。如今,产联式合作社破解了这一难题。农户以产定收,个人收益和产业收益直接挂钩,生产积极性显著提升。天保彩粮黑玉米产联式合作社在发放种苗时按每亩50元收取生产保证金,未达到亩产350斤以上的保证金收入“共管账户”,亩产超过600斤的,超出部分在原收购价基础上提高0.2元/斤。该社2016年亩均黑玉米产量同比增长近20%,达到560斤。

平台公司兜底撑起农业发展“保护伞”

日前,大英县国有农业开发企业——四川腾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授牌成立,政府注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作为国有农业开发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全县农业资源,有效融合政府、企业与社会资本,将社会资本、先进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等工作的开展,在“产联式”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切实助推大英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仅如此,为加大金融支持扶贫力度,大英县还成立大发农业投资担保公司,用好贫困户小额贷款政策,为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农业信贷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向贫困户发放小额财政贴息贷款,全年力争发放小额信贷7000万元以上。同时,积极探索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设立产业自然灾害险,共建御险体系,为农业发展“兜底”。

在收益分配上,明确国有农业开发公司投入的产业发展基金只收回本息,不参与分利,既避免了国资参与农业经营引发的角色混淆,又扩大了工商资本、村集体、农户可分配权益总额,保证产联式发展的长期可持续。

深化“多点多极”思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走进天保镇花天坝村,种植大户漆长碧正在黑玉米地里锄草,玉米秆已经齐肩。“去年4亩多黑玉米,收入8000多元。今年种了13亩,按现在的长势,收成应该不错。”

“几年前,我就开始在自家地里种植玉米。”漆长碧说,随着规模扩大,管理不规范、资金困难、销售渠道无保障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解决散农户在技术、营销方面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同时防控市场风险?天保镇在各村推行“产联式合作社”发展模式。

党委政府作为“五核”之一,就必须发挥好服务引导的作用,为此,天保镇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整合涉农项目和产业发展资金,同时完善道路、水利等配套基础设施。这让漆长碧发展黑玉米就有了底气,他们告诉记者,明年准备种30亩。

今年以来,大英县深化“多点多极”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全市农业一体化大环线建设,优化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大英油桃、柠檬、花椒等优势产业,通过产联式合作社发展模式,由点聚极、由极拓面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避免同质化、低端化。

与此同时,有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施肥灌溉、物资运输、田间生产等基本需求,提升承载能力;积极组织工商企业参与农博会、粮博会等产品推介活动,通过“电商+实体”线上线下多条渠道,引导企业以融入“遂宁鲜”公共品牌+打造地标品牌“两条腿走路”方式,不断扩大产品影响力,提升产业附加值。 (全媒体记者 郑才兵)

新闻推荐

吉安寨:古时抵御战火和匪患的堡垒

在大英县古柏办事处五凤村,有一处当地人都知晓的防御工事遗址,它就是建于明代中晚期的吉安寨。当时,依山石而建的吉安寨,为当地百姓躲避匪患及战火,发挥了关键作用。吉安寨不仅险要,而且修造考...

大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