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在哪,店开到哪
很多人想象的城中村遍地瓦砾,然而张村河畔并非刻板印象中那般破败,这里的商业街氤氲人间烟火。
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通明的美食铺位,曲折悠长的小巷伴随着急切的回家步伐,城中村的夜晚才是它最有魅力的时候,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抚慰着那些思乡游子的味蕾。到了傍晚,大张村的主路上,每时每刻人流如织,车流不息。
红色、黄色……多彩的小门头霓虹灯亮着,热气腾腾的大包子,还有“滋啦”的热油声,烟火气息着实浓厚。
安徽牛肉板面、武汉热干面、河南烩面、重庆小面……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董家下庄科苑纬一路的小商业街,从头走到尾,光是面店就有七八种,十几家面馆分散在商业街上,门头有大有小。
看门头就能知道,商业街汇集了各地的风味,从南到北,四川麻辣烫、东北风味烧烤、河南风味羊肉汤……大多数是外地来青人开的,在这条街上没啥网红店,却有人气很高的几家店,经常有人端着一碗饭站在门口吃。
随着麦岛、朱家洼、山东头这些熟悉的村名一个个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很多人也从四面八方,向着张村河两岸聚集。
一位五十多岁的工人正在一家小超市门口挑打折的菜,手里一把油菜一把菠菜,看了看犹豫了一下。
“没坏哩,就是蔫了点,一把一元,回家一炒就是一个菜。”店老板刘金枝(化名)在屋内吆喝着。
“一开始是家里老头在青岛打工,后来孩子们上大学了,我就跟着老头出来了,一来就是十年,巴适得很。”刘金枝用一口浓重的四川乡音介绍自己,用一个“巴适”表达出舒服的意思,说出了自己在青岛的十年感受。
刘金枝今年55岁,一开始是跟着丈夫出去打零工,在王家村租房居住,两个人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一个月只需要三百块钱,水电费另算。没过几年,为了交通更便利,搬到了朱家洼村。再后来因为社区改造,刘金枝和丈夫搬到了董家下庄,刘金枝考虑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便琢磨着做点小买卖。
“因为很多老乡在青岛务工,不少人都居住在周围,我就想干脆开个小超市吧,总归是有老乡捧场的。”话刚落下,两位戴着安全帽的顾客把一堆东西放在柜面上,刘金枝用手随意地拢了一下头发,埋头算账,还抹去了4毛钱的零头,不多一会,支付宝提醒到账36元。有了电子支付后,刘金枝结账方便了很多,碰到不会用电子支付的老乡,刘金枝还会教着他们如何使用。
蔬菜水果,零食速食品,日用百货……刘金枝的小店,虽然店面不足60平方米,但是“五脏俱全”,薄利多销,一天能实现三四百元的利润,一年能收入十万元左右。刘金枝算着比自己打零工挣得多,而且没有打零工辛苦,不忙的时候,可以盯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发呆,也可以随时沉浸在手机屏幕上。
刚开店的时候,早上有很多老乡早起进店买方便面,但是没有热水,需要自己回家烧水。
后来刘金枝每天早上都会早起烧热水,老乡们进店泡碗方便面,扒拉上几口,身上热乎乎地去干活,不买泡面的也可以接热水喝,就像是一个“驿站”,方便了这些亲人不在身边,漂在外的异乡人。
“城市建设总是需要工人的,这里建设完了就开发下一个地方,这点不怕,老乡们在哪,我们就开哪去。”说起拆迁改造将面临的闭店问题,刘金枝倒是很乐观。因为很多工友都是组团似的找活租房住,人员较多,自然也就有消费,其实很多务工人员挣的钱并不算少,甚至比一般白领还要多。但是在他们的消费理念里,房子月租只有几百,旅馆住一晚30块起,十元就能管饱的盖饭,绝不能叫磕碜,是省下来给家人。
“虽然口味上吃不惯,但是心里热乎滴。”刘金枝讲,由于疫情原因,她和丈夫两年没回老家过春节了,去年腊月廿九,房东特意给她送来家里包的糕。
今年春节,刘金枝从家里背回来一些腊肉,拿给房东亲戚们分一分。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李霁玥)4月1日,随着第31个全国税收宣传月的正式启动,约1.5万亿元的增值税退税也同步启动。据悉,作为今年...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