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链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从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逻辑和比较优势出发,提出四川省未来将聚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及其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为实现“双碳”目标规划了行动路线。贯彻落实省委重大决定,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链。
科学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四川省已基本建成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结构。依托丰富的风、光、水以及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在夯实清洁能源发展基础上,未来需进一步向清洁能源的集约化、规模化迈进。科学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一要统筹布局风、光、水多能互补的能源基地建设。依托流域梯级水电的调节能力和送出通道,积极推进雅砻江等流域风、光、水多能互补的开发示范项目建设。二要深挖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水电潜力,稳步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基地建设,不断巩固水电优势。三要合理开发天然气资源,加速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打造中国“气大庆”。
构建多元化储能体系。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间歇性给电网造成安全隐患。大幅提升电网接纳清洁能源的能力需要构建现代化多元储能体系。一是优化各类储能布局。发挥各类储能技术的经济优势,构建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梯级储能为长周期调节,抽水蓄能和长时电化学储能为中周期调节,短时电化学储能为短周期调节的多能互补储能体系,满足系统供需平衡、新能源消纳、电网支撑等不同类型需求,打造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二是完善电力调峰机制。依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科学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来实现电力调峰,弥补清洁能源发电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破除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瓶颈,确保清洁能源供给的安全、稳定、经济。
加快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是完善创新体制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重点专项计划,突破关键技术、材料和零部件瓶颈。在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二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三是将数字化转型与低碳转型深度融合,赋能绿色制造。深化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
打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高地。作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装备种类最齐全的制造基地之一,四川省拥有全球领先的百万千瓦水电、三代核电机组等设计制造和安装服务能力,以及光伏硅料、电池片等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重点培育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大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构建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不断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差异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强重点装备自主成套生产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完善清洁能源输配体系。四川省清洁能源输配体系尚不完善,成为制约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瓶颈。为此,一是要完善电力输配网络,构建智能电力系统。以智能电网为基础构建智能电力系统,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热力管网、电动交通网络,发展成“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二是继续推动特高压线路建设。拓展电力外送通道,贯彻国家“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在保障四川省清洁能源消纳的同时助力东、中部地区绿色发展。三是完善页岩气、天然气主干和支线网络建设。增强油气输送能力,将天然气和页岩气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快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发展。在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和输配体系建设的同时,注重消费端发力,加快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本地消纳比例,最大化实现综合收益。一是加快建设清洁能源消纳产业示范区。积极推进示范区“专线供电”“直供电”试点,引导激励高耗能企业在示范区落户并完成电能替代,提高清洁能源的本地需求。二是加速推进绿色交通工程。建立并完善换电充电相结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市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型,全面推动公共交通、公务用车和市政用车的新增车辆电动化,引导家用汽车电动化。三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支持新能源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联合创新,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支持省内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发展,吸引电池生产制造企业和动客车等终端应用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合程度。四是加快夯实基础设施,助推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建设规模以上的数据中心,着力补齐关键技术短板,引入国内外龙头企业数据资源落地。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新闻推荐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共建160个重大项目 估算总投资额20367亿元
环兴隆湖布局的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目前已成为成都乃至四川颇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图据《四川日报》2月8日,推动成渝...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