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成都日报 2022-02-14 01:57 大字

《只此青绿》舞台照

《只此青绿》舞台照

周莉亚

《只此青绿》舞台照

周莉亚与韩真在排练现场

《只此青绿》舞台照

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王徐峰 徐楠/供图

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遍大江南北。17名演员身披青绿长裙,发髻高耸,翩翩起舞,将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古典浪漫,穿越千年带到了春晚舞台。

据悉,成都知名文旅企业“域上和美”是《只此青绿》的联合出品方,总编导由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联袂担任,而周莉亚则是来自四川峨眉的80后导演。目前“域上和美”已获独家授权,负责打造《只此青绿》旅游演艺版并推进创编及落地运营,将此剧推向更加广阔的大众旅游市场。

今天,我们来听听周莉亚讲述“青绿”成功背后的故事。

嘉宾

周莉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编导。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国家“万人计划”人才,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任中国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艺术顾问、四川大剧院艺术顾问等职。曾多次获“文华大奖”“荷花杯舞剧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奖项;舞蹈作品多次获全国舞蹈大赛、桃李杯、荷花杯等“金奖”。主要作品有《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夫妻哨》《茉莉》等。

对话

为何“青绿”,为何“只此”

记者(以下简称记):《只此青绿》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周莉亚:2020年春节时我接到创作任务,团里希望我和韩真创作一部以传统文化为方向的舞剧,我们和另一位编剧徐珺蕊商议,意向是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入手来创作。

对相关题材的研究逐渐深入,我们发现这个切口太大了,难以在舞台上将这个宽泛的主题完整深入地呈现出来。经过长时间的探讨,最后我们决定以《千里江山图》为切入点,将这幅画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搬上舞台。

记:为什么是《千里江山图》呢?

周:原因蛮多。首先,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时,我们曾近距离地与这幅画卷对望,震撼很大,与历史的对望感猛烈地撞击了我的心灵。

此外,《千里江山图》是青绿设色绘画。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研究馆员、2017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策展人王中旭老师分享的话语,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筹备展览时在照相室为《千里江山图》拍照,画面上的青绿颜料在幽暗的光线里发出了宝石的光芒。于是“青绿”色彩就成了我们创作剧目的主要线索,春晚舞台上舞者饰演的“青绿”,就是我们呈现出来的诗化意象。

记:如果说“青绿”源自《千里江山图》独特的色彩,那“只此”两字又有何含义?

周:在我看来有三重含义。其一,著名书法家溥光和尚曾在《千里江山图》的题跋里写道:“独步千载,众星孤月”,在他眼中,《千里江山图》在历史的星空中众星拱月,遇见它的人,无不被这种来自传统文化深处的璀璨打动;其二,《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者王希孟非常神秘,这种神秘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传说十八岁的王希孟一生只有这一幅被记载的作品,空前绝后,于他而言是“只此一卷”;其三,站在看待文物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视角上,不仅是这幅千年不褪色的画作,每一件流传至今的文物乃至一字一句、一分一毫,能与今天的我们相见,无不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经历了无数的偶然与必然,都是独一无二的。《千里江山图》如此,其他的文化遗产也是如此,对于今人而言,也是“只此一件”。“只此”两字,表达了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与敬畏。

打磨

记:创作过程中你认为“难”在哪?

周:回首创作历程,我觉得这个“难”是全方位的。从题材的切入角度,到舞台的每一个画面,从每一处细微的妆发,到演员的眼神、呼吸,剧组所有主创老师和演员都是迎着困难努力前行。

我还记得,在刚决定这个题材后,韩真、珺蕊,我们三人坐在我家的小花园里,整整三天,什么也没有想出来。这和之前创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形成鲜明对比,因为相较于“青绿”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这类谍战题材的历史资料、影视剧资料等都很充足。对叙事性舞剧,我们在之前的创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青绿”不一样,它是大写意风格,这也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地方。特别是《千里江山图》,要从这幅没有太多人物和情节的画卷中寻找一个舞剧的建构,寻找一个推进的纽带,难度非常大。

接下来我们就买书学习。除了书,还搜罗纪录片和视频资料。后来,故宫派了文博专家支持我们的创作,专家老师看到我们摆在桌子上的书,都很感动,认为剧组是在非常用心地做这件事。

记:观众对《只此青绿》的许多历史细节呈现都是点赞的。

周:这真的要感谢各位历史和文博专家学者,我切身地感受到他们对待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的严谨。比如说舞台上演员使用的古琴,放在膝盖上的,老师们指出这种琴是膝琴,长度在一米以内。还有翰林画院里面挂什么样的画,挂谁的画,是否符合史实且不会有争议,这些也很有讲究。还有点茶的知识,挂画的知识,手持的青篦扇……可以说舞台上的呈现都是严谨到了细节,甚至观众可能忽视的地方,我们也是精心打磨。

记: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下如此深的功夫?

周:对一部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作品,我们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去创作。在和我们的文博顾问王中旭的一次交谈中,我们提及《千里江山图》已经九百多年了,它会不会消失?他很坚定地告诉我们:“我们守护它一日,它便完好一日。在我辈手上,《千里江山图》不会消失。”这幅千古名画能够流传至今是如此不易,我们将它搬上舞台,自然要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记:但作品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周:是的,创作的主观性,决定了不可能做到让每个观众满意,特别是这种传统文化主题,是主客观结合的创作过程,你没有办法复原每个人内心的《千里江山图》,只能在舞台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通过不断学习,你能够解析和诠释得更加深入,让更多的观众共鸣。事实上,这么多年的编导,我也学会了接受批评与遗憾。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

“慢板”

记:这部舞蹈诗剧的创作时长有多久?

周:差不多一年零八个月。前一年进行资料收集和各种学习,后面才进入创作和排练阶段。

很多观众不理解,说“一段6分钟的舞台表演,怎么会用那么长的时间”?其实,春晚舞台上你看到的《只此青绿》只是这部舞蹈诗剧中的“青绿”片段。整部诗剧总长近两小时,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总共七个纲目。另外,春晚的6分钟也经过了重新编排,全剧中“青绿”女子群舞的片段完整时长有11分钟,在B站上的片段也有8分钟。

记:春晚为什么选择了“青绿”这个片段?

周:在全剧七个纲目中,“青绿”和“入画”是写意部分,整部剧里这两段是能够表达《千里江山图》中青绿设色之美的段落,而央视春晚导演组最终也选择了“青绿”。这也有客观原因的限制。“入画”这个部分曾被收录到《国家宝藏》展演季当中,看过的观众就有印象,它需要转台呈现。但要将转台放在春晚舞台上,因为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不可能呈现的,因此最终呈现的是“青绿”。

记:从11分钟到6分钟,中间的5分钟少了什么?

周:《千里江山图》成画于宋代,众所周知,宋代人的生活是很娴雅、很慢的状态。因此我们在编导时,整部舞剧都很慢,但为了适应春晚的节奏,我们把很多“慢板”部分舍弃了。单说“青绿”这个段落,舞者出场时是转出来的,光转出来就将近两分钟,也就是说,原剧里,需要近两分钟才到春晚舞台上的第一个画面。此外音乐也做了提速,连带着舞蹈的节奏也相应加快了。

即便如此,我们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争取到了6分钟来演绎《只此青绿》。之前我们也上过春晚,前年的《晨光曲》是5分30秒,去年的《茉莉》是5分钟,所以,今年《只此青绿》能有6分钟,已经很不容易了。

舞者

记:《只此青绿》中舞者的精彩表演,能够想见其付出的艰辛。

周:其实在准备春晚节目的同时,舞者还有很密集的演出任务,而且演出的同一个舞蹈时长、位置还不一样,上台前都要好好想想,这次跳的是哪个版本。排练的时候有的姑娘脚被划破了,有的摔倒了,下来后有的躲着悄悄哭。舞者的压力非常大,无论在哪个平台,都不能出一点错,必须全神贯注,尽十二分力气,做到最好。

而且春晚的平台和舞台还不太一样。比如,发髻的灵感来自《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造型老师为它取名“山峰发髻”。在舞台上,因为和观众台有一定距离,加上舞段之间的抢装问题,舞者梳上基础发型后,将发髻卡在头发上就好了。但春晚有镜头,每个发卡都能看清楚,因此做造型的时候,得隐藏发卡,要用假发片,很烦琐,一个妆容往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还有一些观众指出,姑娘们的鞋底是黑的,怎么能不黑呢?春晚舞台是LED屏的地板,很滑,而且每块直径一米,还会有升降,中间缝隙较大。“青绿”这一段,有很多向下的重心,整个步伐又很大。缝隙太大,演员快速移动,对于习惯在地胶上跳舞的舞者而言,稳定度会受到影响,因此舞者们的舞鞋底涂抹了松香,加强平衡。松香是黏的,跳久了鞋底必然就变黑了。

记:这个节目也带火了“青绿腰”。

周:是的,我们的观众是很有挑战力的。这个姿态,我们起初并没有叫它“青绿腰”,而是演出后,喜欢它的观众为它取了这个名字。“青绿腰”这个动作叫“险峰”,特别像我们在画里看到的山峰险要、陡峭的部分。

但实际上在春晚舞台,因为时间限制,舞者下腰的这个动作其实是变快了的。原剧里,所有演员要用极慢的速度到达那个位置,停住,再慢慢起身。剧中最长的一段,演员的这个造型要停顿差不多八个小节。下腰不难,但要这么慢、这么稳,还是有一定挑战的。但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观众来说,难度就不小了。

记:春晚后你们心态如何?

周:姑娘们在社交平台比如小红书、抖音上发些小花絮、小感想什么的,大家都非常高兴。我个人呢,真的是有喜有忧。喜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够让这么多人看到,让这么多人关注和喜爱,很有成就感。亲戚朋友都要和我合影发圈,我很自豪,挺温暖的。毕竟作为一名编导、一名幕后工作者,我们一直都习惯了默默无闻。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焦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每次创作都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过程,谁也不能保证每次创作都能超越自己。怎么办呢?只能说,我会拼尽全力,用心做好每一次创作。

记:《只此青绿》会在成都巡演,和其他巡演有啥不同?

周:具体日期还没确定,舞台上的呈现没有什么不同,但演员阵容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也是惯例,演员都会有A、B组,会根据演员的情况进行调整。

之前我们很多节目都在成都演出过,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杜甫》《花木兰》等。我是四川人,在家乡演出,我是很期待的,希望家乡的观众能够来现场支持我们!

手记

2022年2月8日

春节与春晚,从我记事起就连在了一起。每年除夕晚上8点,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意思的是,以前看春晚,最爱看语言类节目,每看到相声小品就精神抖擞,而看到歌舞就有些意兴阑珊。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随着舞蹈内涵不断延伸、舞美技术不断发展,我越来越爱看歌舞类节目。而每年春晚,总会有一两个歌舞类节目成为爆款,火出“圈”。

今年火出圈的节目当属《只此青绿》。17名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舞蹈演员,身披青绿长裙,头饰发髻高耸,翩翩起舞之间将《千里江山图》透出的古典与浪漫,活灵活现地带到了舞台之上。《只此青绿》谢幕后,微博、朋友圈炸开了锅,一片点赞叫好之声,“青绿发髻”和“青绿腰”成为虎年第一个现象级流行点。

“青绿”总导演周莉亚和韩真是两位80后,在“青绿”之前她们就曾联合编导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等舞剧,也多次登上春晚舞台。川妹子和山东大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才华,成为中国舞坛冉冉升起的“双子星”。

在与周莉亚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位四川妹子的爽朗与坦率。“青绿”爆红,她说:“对我当然有影响了,作为幕后工作者,我虽然执导了很多作品,但家里亲戚都没什么感觉,这次‘青绿’后,他们都要拉着我拍照发朋友圈了。”

玩笑归玩笑,周莉亚坦言:“其实现在压力挺大的。从《沙湾往事》《花木兰》《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只此青绿》,一路走来,观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对我和韩真来说既是认可也是督促,以后只有拿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不负大众的期待。但艺术创作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怎么办?只有尽全力,拼了!”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文体意识与探索精神

《失乐园》□李永康/四川文艺出版社李永康的小小说文体意识极强,作品情节完整,叙述节奏好,语言有自己的风格。作品的基调是...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