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卫生事业的开拓者杨崇瑞:儿童们都是我的孩子
19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协和大学理化科(即医学预科),1912年考入协和医学院,后获医学博士学位……这是我国妇幼卫生事业的开拓者杨崇瑞的简历。
面对旧中国妇幼死亡率较高的严酷现实,杨崇瑞心情沉重,感到公共卫生事业是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改变社会卫生状况,特别是搞好妇幼卫生事业,更是当务之急。勤奋耕耘了60年,杨崇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助产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为民族的健康而奋斗的妇幼保健队伍。
1925年6月,杨崇瑞获得到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的奖学金,专门研究一年妇产科。1926年8月,杨崇瑞在霍布金斯大学毕业又获奖学金,她利用半年时间参观美国东北部及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公共卫生和助产教育。参观和考察,使她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发,从此,她选择了一条比医疗机关更能够有效保障民族健康的捷径——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1927年,杨崇瑞回国后,辞去了待遇丰厚的妇产科工程师工作,转而做公共卫生科讲师兼第一卫生事务所保健科主任。着手写作了《我国助产教育》的论文。1928年春,她在中华医学院举行的第七次年会上宣读了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助产教育是当时的急迫需要,对建立助产学校的设施、课程设置以及实习等详加论述。这篇论文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赞同,并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赞赏。
1929年1月23日,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及附设产院在北平(今北京)正式立,由杨崇瑞担任校长。北平第一助产学校对于杨崇瑞来说,不仅是创办人,同时也是她倾注毕生精力的地方,她亲自制定了“牺牲精神,造福人群”的校训,并用这种精神严格要求学生。她这种严谨治学、治院的工作作风,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这种精神和作风,又通过她的学生们带到了全国各地。在其带动下,随后在陕西、青海、甘肃、贵州、四川、海南岛及河北清河、定县等省、市、县创办了助产学校。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央各省、市立案的助产学校已有 54所,其中十几所学校有附属产院。此外,还有私立助产学校14所,未立案的助产学校多所。
1938年8月,杨崇瑞又回到卫生署原来的岗位。在重庆,杨崇瑞一方面帮助筹划儿童保育院医药方面事宜,一方面帮助开辟从新桥到青木一段公共卫生所,先后又为成都筹建保婴事务所3个。1941年6月,杨崇瑞赴美再入妇产科进修,1942年10月才得以回国。
回国后,杨崇瑞仍在卫生署担任实验院妇婴卫生组主任,主要的工作是筹备组建四川壁山县和遂宁县妇婴保健所。随后又在兰州和成都各开办妇婴保健院一处。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杨崇瑞被派往京津沪等城市恢复妇婴卫生工作,并接管和恢复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在这期间,还协助上海市卫生局开办了一处妇婴保健院。1948年10月,她又被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聘为国际妇婴卫生专家,于1949年1月赴日内瓦开会。同年10月,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并接到她母亲转达的周恩来总理希望她回国的口信后,杨崇瑞欣喜若狂,毅然辞去工资很高的国际卫生组织高级职务,经多方努力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回到北京,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局第一任局长。1952年,她主持制定了全国性的妇幼卫生工作计划,组织举办了全国妇幼卫生行政干部训练班、保育干部培育班,建立妇幼卫生保健院、儿童卫生研究所等机构,在全国建立起一套妇幼卫生保健网,使妇幼卫生工作有了组织保证。
为了妇幼卫生事业,杨崇瑞终生未婚。她曾诙谐地说:“我和妇幼卫生事业结了婚,全中国的儿童都是我的孩子”。她心里装着全中国的儿童,自己却一无所求。她生活很俭朴,却把积蓄的6.9万元钱和积存了数十年的外文图书资料捐献给了国家。
岁月蹉跎,光阴流逝。1983年,93 岁的杨崇瑞离我们而去,但她所培养的千千万万个妇幼卫生工作者,像一颗颗种子已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 (黄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雪)日前,惠蓉保2021年度成绩单出炉,截止2021年12月31日,“惠蓉保”理赔服务57822人次,理赔案例中最大年龄为9...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