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管理+个性化发展”办好“大小学”让更多市民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解构电子科大附小华丽蝶变的基因图谱
今年7月,刚刚16岁的树德中学高二学生胡皓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成为四川省唯一,全国有幸入选的45名尚未高中毕业的优秀学生之一。
去年,石室中学高二学生王怿骁也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
这两名优秀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母校——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简称“电子科大附小”):胡皓天是电子科大附小2016届3班学生,王怿骁是电子科大附小2015届7班学生。
众所周知,要考进中科大少年班的难度是极大的。
连续两年,电子科大附小都有校友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这是“偶然”所不能解释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办学“基因”呢?
近日,我们走进电子科大附小,希望能够为读者解构这所飞速成长的学校的基因图谱,进而为更多学校提供可供借鉴的全新思路。
逐步崛起的内心动力——基因的底色
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出去
电子科大附小在10多年前其实算不得传统名校。
但是,这所依傍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大学)走出了一条全新发展途经的小学,自2007年以来,其发展速度几乎称得上日新月异,早就成为深受成都市民认可的新兴名校。
如今,电子科大附小不仅已经成长为成都市基础教育名校集团的龙头学校,还是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典型案例学校,其办学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央电视台曾6次报道学校改革成果。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电子科大附小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轨迹——
2006年,原本默默无闻的成华区区属小学——府青小学,与遭遇发展瓶颈的电子科大子弟校合并,成为电子科技大学与成华区政府合作共建的全新小学,并定名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合并伊始,成华区委区政府,以及电子科技大学都对这所全新的小学寄予厚望,定位要创建成一所“高规格公办小学”。
2007年,四川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康永邦出任电子科大附小党委书记、校长。
令康永邦记忆犹新的是,他上任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不到半小时,1000多名学生居然有23个因体力不支被扶到主席台后侧休息。
有着丰富办学经验的康永邦由此明确了办学方向,定调了学校发展的“基因”底色。
于是,为学生“身体好”而将体育提升到主科地位的办学实践在电子科大附小展开了——
在以“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的培养目标引导下,电子科大附小异军突起,很快就发展成为深受市民认可的新兴名校,在府青路附近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格局——沙河、府青、蓝水湾三个校区按照低中高段设置,真正实行一体化管理。
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为了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加广阔的地区,让更多的市民子女能享受到优质教育,2015年成华区教育局决定在原本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龙潭寺片区设立电子科大附小的第四个校区——龙潭校区,这也就是如今的电子科大附小华泰校区。今年,电子科大附小的第五个校区——华翰校区又在龙潭新经济功能区启用,并将承袭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分段办学模式”——低段学生在华翰校区上学,中高段学生在华泰校区上学。
飞速发展的治理密码——基因的结构
一体化管理+个性化发展
办学规模的爆发式扩大,重要原因是电子科大附小深受市民追捧,不少家长都想方设法要把孩子“送到康校长那里去”。康永邦认为,既然市民愿意将子女送到电子科大附小,就要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电子科大附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给他们一个名分”。“一校五区”扁平化管理的办学模式让所有学生都在原汁原味的电子科大附小接受教育。
对于“小学是否适合办得如此大规模”的疑问,康永邦认为,办好教育的重要因素并不是大小的问题,而是要有排除万难,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储能的教育追求。他强调,电子科大附小“一校五区”实行的是“一体化管理”,所有校区都按照电子科大附小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执行,日常管理、学术发展,包括教学管理、教学研讨与教育实践都按照同一方式进行,但又赋予了各校区“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即使是府青路片区的三个校区,也是各具个性特色的,真正将电子科大附小的教育灵魂贯彻到生动的教育实践中去!”“比如,低段校区的管理办法肯定会与高段校区的管理办法不同,各自的教育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也不一样,当然就必须百花齐放,采取个性化发展的策略!”
事实证明,电子科大附小的实践是可行的。对于大多数小学来说,1—6年级的学生都在同一校区中。但规模较大的校区,年龄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学生活动的充分开展,而完全按照低中高段分别办学,又容易造成脱节,不利于孩子受教育的连续性。电子科大附小的这种模式因地制宜,既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又有利于学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迅猛崛起的独家秘方——基因的发展
将体育放到主课同样的高度
胡皓天、王怿骁今年7月回到电子科大附小与学弟学妹们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素质教育使我知道如何做人,体育教育使我强身健体!”他们手摸着校园内刻着“健康第一”四个字的牌匾,感慨万千,回忆起小学时打乒乓、跑步、做眼保健操、大课间吃水果餐的点点滴滴……
不少市民都知道,电子科大附小特别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强调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就连四川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四川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康永邦也被誉为“体育校长”。
电子科大附小对于体育的重视,从走进校园的第一眼就能看到——除了操场、足球场、网球场之外,密密麻麻的乒乓球桌遍布校园。据了解,学校的5个校区一共摆了800多张乒乓球桌,甚至在楼顶天台上也摆满了球桌。
在电子科大附小,体育是第一学科,学生每天运动时间达到两小时以上,甚至学生的视力也成了对教师的考评标准。康永邦强调:“体育是中小学的第一学科!”在他的眼中,“教育金字塔”从塔基到塔腰分别是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方式,身体好排在第一位,“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康永邦说,“不重视体育就做不好教育。体育是最好的教育,体育是第一学科。”
电子科大附小将体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主课”的地位,是循序渐进实现的。最初,每天大课间时间30分钟,后来延长到35分钟,家长老师接受后,又延长到40分钟、50分钟。一直到现在,大课间时间稳定在了60分钟。而体育课的数量也同样在增加,最开始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四五六年级3节。到现在,全校所有孩子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学校体育教师也达到了52人。
体育课和大课间,还不是电子科大附小的全部运动时间,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到6点的延时服务,也有至少45分钟用来给孩子们进行运动锻炼。
为了鼓励教师参与运动,电子科大附小倡导所有教师穿运动鞋上班,并规定:凡是非体育课的老师穿运动鞋上班并参与学生运动管理的,每天多算0.1个课时工作量,给学生做表率。
城区学校都面临场地不足的问题,但康永邦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用好每一块可以使用的地方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实际上,大力推广乒乓球运动也是电子科大附小因地制宜的选择,“(乒乓球)物理空间上不择场地,楼顶上、树下、校门附近都可以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成本小,不像一些场地动辄需要几十万元,而乒乓球台一个只需1000多元。”篮球就更方便了,传统思路篮球场占地多,不好办,可在科大附小,学生可以投篮的地方有62处。
乒乓球为什么成为电子科大附小的主流?“打乒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保护视力、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竞争与合作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打乒乓也简便易操作,大课间的时候乒乓台都可以用起来,下课后非体育老师也可以带学生锻炼,不像足球场地有限,我们学校5个校区加起来不足100亩地,但需容纳近7000名学生,如果只搞足球篮球的话,学生可训练场地就太少了。”
电子科大附小现有829张乒乓桌,人人会打乒乓。学校重视体育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以2021年检测为例,该校毕业班学生平均身高155.65厘米。早在2008年,该校就把学生近视率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如果班级孩子近视增加人数多,教师的考评也受影响。
如今,“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和“心系健康,赢在习惯”已成为电子科大附小师生和家长的共识。
持续成长的坚定理念——基因的内核
好教育是用童年治愈一生
改革总不是一帆风顺的!
电子科大附小的全新实践最初也曾受到家长以及社会的质疑,有的家长认为运动时间长了会耽误孩子学习;有的家长夏天怕孩子户外锻炼晒黑了、冬天又担心孩子吹病了、运动强度稍大又怕孩子累了;还有的家长要求学校增加课时和作业,减少活动时间;更有家长直接到校长办公室提意见……
与家长数次“交锋”,让康永邦意识到另一个问题: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得教育好家长。他着手把家长集中起来搞培训,并逐渐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想法,“把学校的改革理念正确传递给家长,让家长知道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做一个好家长,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才。”电子科大附小逐渐建立起了家校共育制度:“家长资格证”“家长恳谈会”“家长颁奖”“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校共育,也越来越理解并支持学校的新实践。
如今,“看得远、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想得通、处得好”成了电子科大附小的校园流行语;打兵乒球,“单打竞争、双打合作、捡球助人为乐”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成为家长们的座右铭;“心系健康,赢在习惯”成了全校师生的共识……一位家长说“‘双减’在电子科大附小已经实践十来年了!”
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效。于是,“个性化课表”“走班制”教学、“师生人人当干部”等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提升着电子科大附小的教育教学水准。
在康永邦看来,人的成长既有阶段性,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完整过程。小学教育掌握着开启一生的钥匙,要着眼于“明天”、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发展,着眼于儿童的社会化,着眼于儿童最终拥有幸福的人生。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健康的教育观、理性的成绩观、正确的成长观。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幸运的人!”康永邦坚信:成功的小学教育,必将是孩子一生的助力。本报记者 周波
新闻推荐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大藤峡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21日正式启动,这是我国水利行业首个正式开工建设的数字孪生水利工程。...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