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颗粒归仓时 丰产已有定

四川农村日报 2021-11-23 07:18 大字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秋收冬藏,2021 年,从川南到川北,2800多万亩的水稻已颗粒归仓,为今年的丰产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对于常年深耕三农领域的四川农村日报来说,今年的水稻季同样值得总结。7月初,我们专门为今年的水稻季开启“稻可道 非常稻”策划,希望能够用水稻一个生育期的时间,深入一线观察、思考、记录,展现四川这个粮食大省在水稻产业发展上的现状和未来。

因此,我们跟随育种专家走进田间,感受一个水稻新品种如何历经数十年炼成;我们顺着栽培专家指引的方向,窥见保障水稻高产优质的密码;我们翻出种子企业的规划蓝图,看新品种如何在生产上成功转化;我们和种粮大户一起下田,见证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我们推出了40多篇优质报道,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感动。

跟着他们,下田去

在四川,有一大批数十年奉献在水稻育种一线的科学家,他们往往花费了毕生的学识,只为一个朴实的愿望——选育出能够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令人“惊艳”的新品种,最终运用到生产中,让种粮大户获得效益更轻松一些,让消费者从“吃饱”到“吃好”更从容一些,让国人的饭碗能够端得更稳一些。

几个月以来,我们采访了四川水稻育种界的科学家,例如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四川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黄富等。

跟着他们下田,我们看见四川育种家们在稻田里忙碌的身影,读懂了三农科研工作者是如何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我们知道四川水稻育种界的神秘数字“2115”,这是杂交水稻品种的父本材料来源,如今,带有“2115”数字符号的水稻品种就有18种。

几个月以来,我们采访了四川水稻栽培界的科学家们,例如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旭毅等。

跟着他们下田,我们了解到人工栽插、机械化育插秧、机械直播,这是目前省内三种较为常见的水稻栽植方式;明白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要助力农业从业者增强对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把控,降低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程度。

几个月以来,我们还采访了生产一线的种粮大户们,看见他们正在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装备“武装”自身,不断提升种粮能力,成为了一个个新型职业农民。

今年,种粮大户周家林收了2000亩稻谷,平均亩产能达到600多公斤,“明年我们还将根据田间试验的情况,继续更新使用优质的品种。”我们欣喜地看到,像周家林这样的科技型种粮大户正在不断涌现。

收官时,初心不变

此外,我们还采访了省市县等各级农业政府单位,了解到在一项项利好政策的保障下,四川稳住水稻面积产量上下一盘棋的决心和信心。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此时,我们这一季的“稻可道 非常稻”报道正式收官,我们关注三农的选题初心也被各界所认可。

“‘稻可道 非常稻’这组策划关注国家粮食安全,对四川水稻新品种选育、种业振兴、优质稻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优秀个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经验、新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报道。对促进四川种业打好翻身仗、优质水稻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了业界的信心、调动了行业的积极性、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正在海南进行南繁育种的黄富表示。

而在四川绿丹至诚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岳元文看来,在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大背景下,“稻可道 非常稻”这组策划,立意新颖,紧贴时代,名称和内容都很有深度和广度。“四川农村日报首先刮起四川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春风,对推动相关政策和举措出台,对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三农,都有相应的促进作用。”他说。

探寻四川省科技之“稻”、小康生活之“稻”、乡村振兴之“稻”,讲述水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这些四川“非常稻”背后的故事……四川农村日报,一直在路上。

新闻推荐

首破1% 低生育该咋破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低生育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平...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