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这样建言
基金鼓励什么、如何创新?
观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目前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正处于积极筹备阶段,专家学者们积极建言,提出自己的思考。
更多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魏彦玉建议,基金项目可分别设立一般、重点、重大等级别;一般项目单项支持经费不应过多,但项目数量可以较多,以支持更多人员从事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研曾撰文指出,为充分发挥各级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工作的促进力度,应明确国家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功能定位,国家基金聚焦高端人才、高新成果,发挥壮大种苗、培植树木的作用。省级基金则应致力于种子选手的培育。
此外,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应拉开本地区基金项目竞争层次,鼓励杰出青年人才、资深专家更多参与国家级基金项目竞争,避免高端人才扎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形成恶性竞争。同时,基金政策应更多向未有建树的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充分发挥“育苗”作用。
提高对长周期研究的容忍度
长周期与容忍度,也是专家们关注的重点。现阶段,基础研究的长周期要求与科技评价机制并不匹配,缺少长期考核和稳定资助,助长了急功近利之风。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等特点。越重大的突破,孕育的时间可能越长。一些项目3到5年就要考核,对基础研究来说这个时间只够铺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晓茹说,我们和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做同样的研究,可能在前5年,我们还处于领先;但是到了第10年、第20年或者更长,你会发现真正出原始创新成果或者形成创新体系的,可能是“龟”而不是前期领先的“兔”。
“很多情况下,我们又开始追逐新的热点。因为我们的评审或评价不鼓励做长周期的研究。”王晓茹说。
此外,对从事科技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干部来说,长周期的基础研究不仅不能体现在当前的政绩上,其不确定性也带来了寻租、套利等风险,资金使用效率评价和审计,也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楠认为,这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机制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容忍度,一方面稳科研工作者的心,为他们营造稳定、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科研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领导干部“松绑”,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
新闻推荐
四川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机制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殷鹏)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问题...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