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映照当下火红年华仍在续写
电视剧《火红年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日前,讲述三线建设的32集电视剧《火红年华》在CCTV-1黄金档火热收官。播出期间,该剧多次登上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排名第一。
《火红年华》由央视、四川省委宣传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四川广播电视台、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天音奇林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立项制作。作为一部四川题材、四川出品、四川制作的工业题材电视剧,塑造三线建设者群像,以跨越五十年的全景呈现,描绘那段火红燃情奋斗岁月,也成为我国独立自主工业建设进程的一个缩影。
个体表达的宏大叙事,自开播以来引发广泛的关注。10月20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火红年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主创团队、文艺评论专家、媒体代表等对这部剧的独特内涵和艺术表达进行了探讨。参会嘉宾们认为,故事虽在过去,精神却映照当下;剧集虽已收官,年华仍在续写。□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数据亮眼在稀缺题材上﹃挖了一口深井﹄
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节目综合评价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志从三个维度分享了《火红年华》的成绩:第一,收视规模宏大,总到达率为20.134%,在同期剧目中领先;第二,收视成绩优异,排名同期剧目第2;第三,同时段竞争力强,32集中有25集在同时期各类节目收视率排名第一。同时,在全国16个省区,《火红年华》每集均进入了同时期各类收视节目的收视率前三。“综合来看,今年以来,全国卫视频道播出近500部黄金时段电视剧,《火红年华》暂居年度黄金时段收视率第7。”
如此亮眼的数据,足见这部剧真正实现了热度和口碑双丰收。如何能够收获这样的成绩?
在参会嘉宾看来,首先是题材的独特、重要。“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我国工业建设历程中,三线建设具有极其独特的重要意义,《火红年华》正根植于这段历史,聚焦当初三线建设“重中之重”的攀枝花,提炼出了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学生等三线建设者的时代群像。这样的主题,在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十分少见。
“《火红年华》是在稀缺题材上挖了一口深井。”《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编辑室副主编任姗姗说,自己在追剧时,仿佛以沉浸式方式读完了大三线的历史,在那样的时代号召下,数百万人来到大三线,在艰苦的地方,从零开始,甘之若饴,个人的奋斗史凝聚成了国家的创业史。
这离不开主创的用心和用功。作为一个原创故事,编剧格非从2011年开始着手创作,几年间在攀枝花采访了700余人,积累下120万字的采访笔记,几乎每一个情节都能找到原型。
好本子、好团队、好平台。2018年,项目在四川正式立项,集合了四川影视行业的多家头部力量共同制作,组建起拥有丰富经验的导演和主演团队,多次召开剧本研讨会,而央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委派了责任编辑进行密切跟踪,先后召开 11次项目推进会,在主题立意方面反复研究,精益求精,共同完成这样一部深刻之作。
研讨会上,导演王文杰回忆起创作历程,感触颇多。电视剧主要在攀枝花拍摄取景,如今的攀枝花,已发展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山城,攀钢集团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生产。而为了真实还原当时金沙江畔不毛之地的场景,寻找当年那些主要依靠人力来操作的大型设备,剧组想尽了各种办法、耗费了不少心思。
正因为制作的走心,让《火红年华》有了“沉浸式”的观感。《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说,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大三线建设的如火如荼,但是确实从这部戏中感受到了三线建设是国家经济艰难起步成长和发展的缩影,更是那一代年轻人成长成熟的历史记录。
在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看来,《火红年华》完成了四个叙事目的,触及了当时的世界格局,介绍了大三线工程,描写了三线建设者,讲述了三线人的创业故事,最后延伸出“三线精神”的表达。
而著名文艺评论家汪守德用了四个词来概括自己的追剧感受:纪实性、时代性、戏剧性、典型性。“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始终感觉这部剧不是编出来的,用大量的采访记录了生活的细节和人物,都是有根据和原型的,这也是写实和虚构结合的作品。”汪守德说,这样一种忠于历史的作品,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弧度的,成为这部剧的力量。
血肉丰满群像折射时代进程
国庆期间,随着《火红年华》的持续热播,许多人来到攀枝花旅游打卡。老三线建设者们说:“那真的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剧里是我们当年学习、生活、工作场景的真实写照。”也有许多年轻的观众兴奋地分享着:“这是我们爷爷、奶奶的故事……为三线人骄傲。”
实际上,工业题材不好拍,尤其是跨度五十年、史诗般呈现的题材,更是难上加难,这已是业内共识。在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看来,《火红年华》不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甚至可以算作中国工业题材电视剧一部标志性作品。
剧中男主角夏方舟,是一位大学生,也是一位天才工程师。从最初对川南钢铁怀着质疑态度,到后来扎根金江之畔,为其奉献一生。
“这部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先有了人物,再来结构故事,以活起来的人物牵着故事走。”仲呈祥说,这样的手法,让剧中的人物都有血有肉、十分鲜活。“夏方舟,这是一个理想人物,他有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有着对爱情的坚贞如一,这样一个人物正是我们可贵的三线建设实践孕育出来的当代英雄,身上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
作为一部群像戏,饱满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增加了该剧的可看性和丰富性。根据数据显示,夏方舟向秦晓丹求婚,戚光复、陆汀兰挽救资料意外牺牲等桥段,都成为收视的高峰。
而这些关系和冲突,并非只是为了刻意增加戏剧性,个体的命运走向,其实更暗含着主创的巧心。
剧中,夏方舟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与作为工人代表的陈国民,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后来因意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再到最后达成和解,在不少参与研讨嘉宾看来,这样的处理其实隐含深意,人物分分合合之间,正折射着时代的发展进程。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徐海龙表示,在《火红年华》中,不论是大学生与工人阶级,还是三线建设者与当地农民,种种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让整体的生活环境呈现更加复杂,给人物的成长提供了空间。而主要人物之间的相遇、离别、重逢,其实与三线建设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某种契合,以人物关系的变化含蓄地呈现出了大的历史变革。
同样,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也提到,《火红年华》摆脱了过去以阶层和身份来划分群体的表达,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论陈国民还是夏方舟,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两人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有彼此个性的差异,但深层的原因是时代的变化,通过两人关系写出了时代的变化,这是这部剧另一个深刻和独到。”
精神延续留给当下重要启迪
研讨会上,众多参会嘉宾表示,《火红年华》所刻画的奉献青春的平凡英雄群像,其故事虽在过去,但他们身上质朴、淳正的精神气质,尤其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对于当下依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作为主角,夏方舟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但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都怀揣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踏入冶建行业的初心。而作为起初的反面角色,季成钢也“百炼成钢”,最终为了工业事业贡献力量。
“我在这部剧中看到了使命感。”徐海龙感叹,一直以来家国情怀、天下胸襟是中国知识分子高尚品德的体现。“在剧中,力图把亲情、友情、爱情的产生原因都设置了与三线建设的相关因素,也就是说人物交往中的付出、放弃、和解都为了钢铁事业的成败与否,这会给当代年轻人带来高洁、高尚的震撼。”
钢花铁火中淬炼出几代建设者,他们身上所呈现的责任与梦想、良心与担当,共同谱写下一曲青春无悔的平凡英雄的赞歌。这样的精神气质,闪耀当时,更启迪现在。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武力说,《火红年华》这部作品记录了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光荣岁月,以文艺作品形式弘扬三线建设所承载的精神。“中国工业发展到今天,虽然我们已经从过去的跟跑者、并跑者成长为领跑者,但是依然需要这样的精神。”
“几代建设者之间的薪火相传和大国工匠精神展示,令许多观众和网友感慨到新时代更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线精神’仍然需要弘扬,工业强国的理想永远炙热,这部打动观众内心,传递强国理想的作品,用生动鲜活的艺术创作铭记英雄岁月,既是一部恢弘的工业史诗制作,也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大三线的青春赞歌,新时代需要这样的主旋律作品,引领当代年轻人接续奋斗,成就中国工业的辉煌未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说。本文图片均为《火红年华》剧照。
新闻推荐
3000多粒四川水稻种子搭载神舟十三号“游”太空此次搭载神舟十三号升空的水稻恢复系“川恢970”种子。花香系列的航...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