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古冰川“盖被子”一年 保冰效果明显!减缓消融厚度达1.5米
科研团队到现场考察减缓冰川消融效果为冰川铺上5-8厘米的土工布
近年来,达古冰川管理局持续开展冰川“盖被子”实验,在2020年冰川“盖被子”区域旁边又重新铺设了2个500m2左右的试验场。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前往达古17号冰川,开展应用人工措施减缓达古冰川消融试验科考工作。考察发现,“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减少,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能够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到1.5米,初步估计能够减缓80%左右的冰川消融,试验效果显著。
自2020年8月份以来,王飞腾已经是第6次率领团队来到达古冰川。这个季节是达古冰川最美的季节,雪山下,漫山遍野的彩林灿若云霞,越是进入深秋越是层林尽染,美如一幅画卷。
此次试验科考一是定量观测冰川消融,研究人员运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观测记录2020年-2021年达古冰川试验区冰川消融情况,同时,与相关工作人员探讨冰川保护与冰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寻求冰川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耦合点。
王飞腾介绍:“冰川是西部水资源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急剧消融,对水安全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过去的50余年时间,达古冰川的面积缩减了70%,已经严重影响当地生态文明建设,限制了冰川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应用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尤为迫切。
本次考察发现,经过一年的时间,“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减少,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能够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到1.5米。此外,今年8月份,新型纳米材料铺设于达古冰川,其试验效果更为显著,初步估计能够减缓80%左右的冰川消融。
达古冰川“盖被”记
时间:2020年8月5日,一个20人的小分队登上了四川阿坝的达古冰川,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给达古冰川“盖被子”。中科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是全国首个应用“地球工程学”措施减缓冰川消融的试验。
背景:达古冰川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横断山中段,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第三大冰川旅游目的地。此次之所以选择在达古冰川开展冰川消融试验研究,主要是考虑到达古冰川是海洋性山地冰川,是我国海洋型冰川纬度最北、最东的冰川分布区,被称为“冰川遗迹百花园”。
近半个世纪以来,达古冰川融化速度很快,整个冰川面积消融了70%。为了减缓其消融速度,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018年就与中科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进行了研究试验。
做法:这次选取了在冰川表面铺盖隔热反光材料(5至8毫米的土工布)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进行试点。如果效果良好,就把这项措施优化推广。
效果:2021年10月15日,研究团队考察发现,“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减少,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能够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到1.5米。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图据达古冰川景区
新闻推荐
一场穿越时空的数学之旅“德国数学史家康托尔,赞扬秦九韶是‘最幸运的天才’。此前法国大数学家拉格朗日也是这样称...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