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使“美人计”杀虫于无形
田间的马来氏网。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江油城北,涪江东岸。9月22日,80余亩位于国家4A级景区窦圌山脚下的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稻田,省植保和育种专家合作选育的高抗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的水稻品种已过灌浆期。武都镇种植大户罗勇眺望青山下的田块,心情格外舒畅。
今年是他与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植保所”)南方水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题组专家合作的第7年。以多抗性品种为基础,绿色防控技术加持,让罗勇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水稻移栽后,只进行一次化学除草,依靠绿色防控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比起周边种植户一年打两次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罗勇每年每亩马铃薯后茬稻田可省去150元化肥费用和60元化学农药费用,80亩共计1.6万余元,“这可不是笔小数目”。他告诉记者,他家400亩稻田,将逐步实现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
“美人”一般的诱集植物
在省农科院植保所江油基地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田的田埂上,一丛丛足有1.5米高、状若兰花的植物引人注目。该所南方水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题组长彭云良研究员介绍,这“美人”一般的诱集植物名叫香根草,是一种生物防治类植物,主要应用于水土保持、环境修复以及农业防治领域。
众所周知,水稻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稻蛀茎夜蛾)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虫害之一,对于水稻螟虫的防治,一直都是依赖于化学农药。香根草又名岩兰草。虽然具有兰花的外表,对螟蛾类昆虫而言,香根草属于典型的“杀虫于无形”的致死型诱集植物。
研究表明,香根草内含有活性成份,对螟虫极具吸引力和毒杀作用,具有引诱稻螟雌成虫产卵的特性,螟虫在香根草上的产卵量是水稻上的4倍左右。孵化后的螟幼虫在香根草上难以存活至2龄、3龄。在水稻田埂上种植香根草,可保护水稻免受螟害。
那田埂上种植一排排的香根草,会不会变成杂草呢?对于这个问题,彭云良表示大可不必担心,香根草目前在四川只能进行无性繁殖,所以不会杂草化。
彭云良告诉记者,香根草这种“有机陷阱”,栽培不占用稻田面积,可有效诱杀水稻螟虫于无形,在不影响水稻产值的同时,控虫害、减药用、节约防治成本,具有很大的运用价值和推行远景,同时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意义。
天敌捕食水稻害虫
“再没有比利用天敌捕食水稻害虫更绿色、更环保的植保方式了。”课题组成员于文娟博士告诉记者,当前,基地绿色防控区域内,步甲、瓢虫、螳螂、蝽类、草蛉等已回归;已有7个科的20多种寄生蜂的身影,其中赤眼蜂、姬蜂等优势种群常常可见。
这些田间“久违”的小可爱,都是怎么来的呢?于文娟解释道,主要靠通过减农药、改环境、供食物、“盖房子”,也就是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在田埂种植高度不同、花期(春夏秋冬)不同的蜜源植物和诱集植物,如桑树、月季花、紫花苜蓿、三叶草、黄秋葵等,为害虫天敌提供长期食源和庇护场所。
“有所居、有吃喝”,绿色防控区域“把稻田还给原住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害虫天敌前来定居、繁殖,目前害虫天敌的种类仍在逐渐增加,种群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
“以虫治虫”背后的核心思路,在于稻田生态系统重建和维护,主要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诱控等技术,并结合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水稻移栽后,只使用一次化学除草,病虫害的防治基本不使用化学农药,达到“绿色植保”的目标。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蜘蛛、青蛙、翠鸟等标志性生物都已回归并开始向周围农田扩散。
马来氏诱虫网
金秋时节,柔风微凉。走在江油基地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田田埂上,不远处窦圌山林木苍翠,景色秀丽。若从半空俯瞰,目之所及正应了李白那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可谓美不胜收。
记者边走边瞧,只见稻田中每隔一段距离,就搭有一顶小小的网纱“帐篷”,大小恰好能容纳一只大型犬只。这难道是给田间的“精灵”或是小动物们准备的居所吗?科研显然不会给出如此“孩子气”的答案。于文娟笑着揭秘,这种装置名叫马来氏诱虫网。
由于课题组要时刻跟踪田间昆虫种群动态的变化,需要时刻洞察田间现在有哪些种类的昆虫,于是采用马来氏诱虫网这一专门用来诱集捕获田间昆虫的装置,粗略统计当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
“无论是‘有机陷阱’‘以虫治虫’,还是‘田间帐篷’,背后一个‘绿’字,始终贯穿着我们农科院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绿色发展的研发思路,江油基地只是省农科院植保所 2009 年在长江流域开始建设的水田生态调控研究基地中的一个。”彭云良告诉记者,四川省在全国首先通过跨学科和部门合作,规模化进行水稻、小麦多抗性品种选育,目前已开始产生效益。
新闻推荐
□红孩几天前,我认识的一位部长级领导走了,报纸上陆续出现几篇怀念他的文章。人走了,活着的人送一程,或写一篇怀念文章追...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