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把经典教养补上来

成都日报 2021-09-01 02:18 大字

曾海军

对于国家的“双减”政策,作为身在教育行业中的人,并不难明白,虽然会有阵痛,但从长远来讲,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近来无意中听到朋友讲了一个事例,令我有了些想法。事情发生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有一对兄弟的家长,通过中间人花钱找老师补课。补完课后便反咬一口,举报老师违规补课,不仅要回了全部补课费,还倒赚了中间人和老师私下赔偿的钱。这事看起来因“双减”政策所引发,却以另一种方式说明,“双减”政策的出台刻不容缓。

事例中补课的老师属于违规行为,相当于开车压了实线的违规。相比之下,兄弟俩家长的举报,则相当于开车恶意地撞向老师的车,却可事后谎称后车逼迫或技术失误。我们可以通过交通法规有效地惩罚压了实线的违规行为,对于那恶意的撞车却似乎有些无可奈何。事后无法有效地制裁,工作的重心就必须放在事前。事例中的家长所缺失的,古代经典当中有着非常充沛的精神养分。也不只是那个家长缺失了,我们若对这种现象缺乏应对,就说明这种缺失相当普遍。

这一事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代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对于这个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相信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是,不能像那个愚笨的东郭先生那样,连白眼狼都分辨不出来。要真是这样,事例中那兄弟俩的家长和老师,相比之下,最该受批评的反倒是老师。因为老师太大意了,没能辨别得了现代版的“白眼狼”,只能自认倒霉。在此意义上,我们跟那个家长的区别,可能只是碰巧没有那么多的恶意罢了。可见,我们可能都普遍缺失古代经典的教养。

我们跟古代经典的距离变得如此遥远,相隔的绝不只是几个寓言故事。由于古代经典意义的陌生化,我们恐怕连出自其中的几个寓言故事、成语典故什么的,并不能真正读懂。编入小学教材的《东郭先生和狼》,原名《中山狼传》,出自明朝人之手。为何这样改名,用意很明显,批判的重心转移到了东郭先生身上。古人以中山狼为可恨,告诫世人不要做那白眼狼;今人却更担心成为东郭先生,难道我们竟然意识不到,至少应该先防范自己沦为中山狼?

古代经典并不等于古代典籍。同为古代典籍,《战国策》在传统中历来被目为权谋书而不被重视,《孟子》则具有崇高的经典地位。有的人却特别看不上这种区分,自以为不过是一样的古代典籍。我们不妨借几个熟悉的成语故事稍作比较,看看能否显示《孟子》与《战国策》的区分,以及古人的这种区分是否有必要。

我们可以将经常使用的6个成语故事,分成三组进行比较。第一组是出自《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与出自《战国策》的“南辕北辙”,前者源于孟子劝谏梁惠王,不要对百姓施加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抱怨怎么强大不起来,这跟邻国相比,不过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后者源于谋士劝谏魏王,时机还未成熟就想攻邯郸,条件再优越也是南辕北辙,只会离称王越来越远。

第二组是出自《孟子》的“始作俑者”与出自《战国策》的“鹬蚌相争”,前者源自孟子痛斥梁惠王不行仁政,使百姓饥寒而死,其恶有甚于始作俑者;后者源自谋士为燕王劝谏赵王,不要攻打燕国,从时局上看,赵、燕久战有如鹬蚌相争,必定让强秦得利。

第三组是出自《孟子》的“缘木求鱼”与出自《战国策》的“画蛇添足”,前者来源于孟子劝谏齐宣王,老想着打败秦、楚强国想称王,不过缘木求鱼,不如施行仁政而得天下民心;后者来源于谋士为齐王劝谏楚将,不要攻打齐国,理由是楚将因过去屡屡得胜,加官进爵已经到了天花板,再攻打齐国立战功,纯属画蛇添足。

《孟子》孜孜于诸侯王施仁政、得民心,完全着眼于百姓疾苦、天下兴亡;而《战国策》凭的是口舌、看的是时势、权谋,完全着眼于诸侯王一时一地的成败。两相比较,我们相信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素养,亦不难看出,其品质可谓高下立判,其格局可谓天壤之别。古人的这种区分实在太有必要了,只有《孟子》才能作为经典,提供教养作用,而《战国策》不过是一部权谋书。

再回到开头说到的事例,若以《战国策》的眼光来看,那个反咬一口的家长表现得太出彩了。先交钱补课,沉得住气,等补课全部结束之后再发难,可谓时机成熟,一击即中,完全避免了南辕北辙之误。为了举报老师,从一开始就设局,串通学生联手出击,始终没有陷入鹬蚌相争的局面。在退回全部补课费之后,又爽快地收下中间人和老师的赔偿,一转眼继续举报,一点也不显得画蛇添足。

但若自《孟子》的眼光来看,自己一肚子坏水却还有脸举报别人违规,这是五十步笑百步。将这种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带到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中,可谓始作俑者。教唆子女搜集补课的证据,却还想着通过补课加强教育,真是缘木求鱼。进一步而言,接受了老师的补课却反手举报,这是不仁;收下赔偿却又继续举报,这是不义;身为家长却不尽家长之本分,这是不忠;身为父母却教唆子女,这是不慈。

这一事例虽说由“双减”政策所引发,却恰恰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意识到,该减的一定要减下去,但缺失的也一定要补上来。这不是依靠读几则古代典籍中的故事能补上来的,而必须整体性地打开古代经典的意义世界。大量课外培训机构补得了科目知识的课,却补不了经典的教养。后者需要从小的培育、整体的浸染,以及善加引导,前者既扰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又导致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各种古代典籍离我们所有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近,但古代经典中的意义世界,则离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太遥远了,由此导致经典教养的根本缺失。正是借由这一科目知识减下去的契机,让人猛然发现,重新进入古代经典的意义世界已经刻不容缓,必须要让那根本缺失的经典教养补上来。(作者: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新闻推荐

严格防疫下的出游季,旅游业这样“补血”和“造血” 2021年08月31日A04版文章字数:919朗读: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余俊杰陈爱平)受部分地区散发新冠肺炎病例及汛情影响,旅游业经历了一次特别的暑期出游季。各部门...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