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川音飘荡的渔村记事

青岛早报 2021-08-30 05:23 大字

今年已经56岁的饶绍军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山里娃”却已做了近30年的渔民,并且他的儿子也子承父业,成为地道的青岛渔民。1993年,饶绍军辞别了家门口的大山,带着行李跟随老乡从老家四川省资阳市出发,来到了黄海之滨的青岛谋生,经历了采石场打工、海上养殖区打工后,逐渐转行为渔民。随后,他的妻儿也陆续来到青岛。如今饶绍军一家三代已经“扎根”崂山,成为崂山沙子口附近数百个四川籍渔民家庭中的一个,租住在略显简陋和拥挤的民房里,每天过着“男出海女织网”的生活。

8月27日,离开海还有5天时间,为了解渔民的准备情况,早报记者来到崂山区沙子口街道采访,从最早踏足青岛算起,这群来自四川的渔者在崂山生活已有40年时间了,如今有3000多名四川籍渔民常年聚居在崂山沙子口周边的渔村里,包括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除了出海捕鱼,也在青岛上学、打工,形成一个四川渔民的小圈子,也因为他们的吃苦耐劳,目前已成为当地近海捕捞的“主力军”。

码头上响起“川音”

8月27日,离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的结束还有5天时间,崂山区沙子口桥附近的码头上已经忙碌起来了。码头对面湾子里,修补船只的“叮当”声响是伴奏,岸边和船上之间的对话则是主旋律的 “歌声”。“瓜娃子,快快给我扔过来……”“你莫急,还没搞好咧……”带有明显四川方言的对话中,特别是其中很多音节被婉转拉长,在本地人听来,这腔调犹如唱歌般,偶尔的“跑调”又有些诙谐,更多是生活本来的气息。

如今,这沉寂了3个多月的声音再次响起,也预示着,这里又将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沿着码头的这条小路即将迎来“鱼虾满舱”的情景,人头攒动中,青岛方言、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交织在一起的讨价还价声也即将“唱响”。

四川籍渔民吕广伟两天前刚辞了在城阳区一个建筑工地上的钢筋工工作,他的妻子蒋凤也刚从崂山王哥庄一个茶场的采茶工岗位上回来。两口子一起回到沙子口码头边上的“家中”,吕广伟收拾出各种工具,开始检修自家的那条渔船,蒋凤则摆出网具和线,开始修补渔网。

沙子口桥往东沿着南九水河入海口这条300米左右的小路上,复制了30多家和吕广伟家一样的场景。这些人因为都是亲戚或老乡,彼此之间完全没有生疏,男人们在船上,互相喊着帮忙搭把手,检修着船只,准备着工具,还不忘互相开个玩笑;女人们坐在一堆渔网中间,忙着缝补,互相之间聊着这几个月在外打零工的收获;孩子们也聚在一起,玩着追逐和躲藏的游戏。

陆续有操着四川口音的人回来,陆续有渔船发动机试机的声音,陆续传来爽朗的笑声和本地人很难听懂的四川方言的幽默……马上要开海了。

“干正经事”的日子

开海了,渔民就得出海下网捕鱼,再苦再累也要去。“大家的经验和技巧都差不多,出海捕鱼还是要靠运气的,但总之能出海的日子是高兴的,因为这是在‘干正经事’。 ”四川籍渔民鲍吉忠说,每年除去休渔期、天气恶劣,他们大约只能出海100多天,这是他们的职业,遇到休渔期或连续的恶劣天气时,他们只能想办法去打些零工,特别是伏季休渔的4个月最难熬。

饶绍军和儿子一起在检修着自家的大船,他们家有两艘船,一艘拖网的大渔船,还有一艘木壳小船。如今饶绍军的儿子是大船的船长,开海期间带着雇工出海捕鱼,休渔期就出去打工。饶绍军年龄大了,平时就一个人驾驶木壳小船,看哪天天气好就出去钓鱼,钓鱼在禁渔期是被允许的,所以他这几年也不愿意再出去打工了。“出去一次也就收获个十来斤鱼吧,权当是休闲了。 ”饶绍军这样说。

“一般是凌晨出发,赶到离岸边20多海里远的地方,在天即将亮的时候开始下网,速度快能拖4次网,速度慢的3次网,就得收拾往回赶了,运气好的时候会满舱而归,运气不好也可能空船回来。 ”

新闻推荐

四川新闻客户端2021年房产行业频道独家代理招标公告

四川新闻客户端2021年房产行业频道广告独家代理招标公告一、招标条件:四川新闻客户端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重点打造的首...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