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品“同一张脸”,背后是景区竞争力欠缺
■来论
据报道,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各地景点人气爆棚,国内旅游收入超千亿元,游客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不少游客也表示存在遗憾:一些景区卖的所谓“纪念品”大同小异,更有甚者,一块普通绣花手帕,在江苏景区里是“苏绣”,在湖南景区就成了“湘绣”,到了四川又被唤作“蜀绣”,其实可能都是来自某个小商品批发市场。
事实上,洛阳博物馆的“唐妞”系列文创新品、武汉黄鹤楼景区的“黄鹤楼雪糕”等,都在这个“五一”假期成为“爆款”。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却深陷在同质化、低端化的泥潭中,如报道中的绣花手帕,“同一张脸”却在不同地方有了不同名分,堪称负面典型。这种状态,显然没跟上国内旅游市场消费升级的节奏。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旅游文创产品“同一张脸”,背后原因不少。如,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文创产品,要有较高成本,有价值的文创产品,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也要有专业人才等,都需要企业有长远眼光来花大气力。而监管方面,也需对相关原创产品提供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周全保护,以免“李鬼”成了“摘桃派”,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此外,一些地方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对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也造成文创产品开发不足,旅游商品边缘化。对此,就需要地方能致力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对文创产业真正重视起来,让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具体而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加抄袭、剽窃的“李鬼”的违法成本,对于文化创意要多加扶持,对文化产业要加强培养。
说到底,地方要以游客的旅游体验、消费体验为终极追求,才能让旅游纪念品市场走出同质化、低端化泥潭,成为一种旅游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游客与景区的双赢,有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戴先任(时评人)
新闻推荐
4月30日,四川省法官遴选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省高院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委员会共有43人,包括专门委员和专家委员两类。大...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