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等待很多很多年,才能慢慢读懂

成都商报 2021-04-10 01:51 大字

《李金发诗全编》

李金发/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早的象征主义诗人是李金发(1900-1976)。1919年,李金发赴法留学,专攻雕塑,期间受法国象征派诗风熏陶,奉波德莱尔、魏尔伦等为“名誉老师”,勤耕诗坛,短短三四年诗艺迅进,回国之后,成为把法国象征派诗风引入中国的第一人,1925年出版诗集《微雨》,这是中国象征派诗歌诞生的标志。

新诗发生之初,20世纪早期的一股潮流,是“白话诗”。1915年,胡适主张“作诗如作文”,倡导“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以《尝试集》作为一场开放的文学实验。白话新诗由于“五四运动”先行者的奋斗获得了成功。但是,白话诗歌浅显、内涵贫乏、语言缺乏弹力与余味的弊病,日渐暴露。象征派诗歌是对白话诗歌的反抗,为了矫正水分太多的早期新诗,象征派的语言凝练而紧张,自觉选取各种意象入诗,象征派诗歌之所以难懂,不只是阅读时感觉到的语言拗口,更多是观念上的差异。

胡适强调“做文学必须叫人懂”,认为“说得越具体越好,说得越抽象越不好”是文学美感的“一条极重要的规律”。这种态度有悖于文学的审美期待。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诗人,在诗学意义上所关心的是,象征图式和象征视野的消解在语言层面上所产生的意义资源的匮乏与枯竭。被“五四运动”祛魅了的社会文化已经脱离了语境,怎样找回诗歌与丢失象征的世界之间的关联呢?李金发诗歌强烈的个人修辞学,增强了经验的非统一性困扰,读者很难自洽面对那种内化的语境,读懂诗人强烈的主体意志的表达。

张新颖解读新诗,谈及李金发诗歌理解上的困难,他说在于现代经验、感受对表达和对理解这两方面都有要求。从诗人这一方面来说,他要通过语言去捕捉正在经验着的、正在生成中的感受,诚非易事;而对于一般并非如诗人一样正经验着、生成着同样感受的读者来说,诗人的现代感受本身即包含着与理解作对的异质性,何况它还经过了并不准确的语言转换。

一种痛苦而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弃妇》)何谓“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心灵的呼喊“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有感》)写诗人之灵的兴发:“他的视听常观察遍万物之喜怒,为自己之欢娱与失望之长叹,/执其如椽之笔,/写阴灵之小照,和星斗之运行。/何处是他的温爱与期望?”(《诗人》)……诗无达诂,唯以心通。

中国新诗百年以来的历程,口语化的诗与晦涩的诗,依然并驾齐驱。口语未必就不好,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热烈质朴,因为直接而动人。欣赏“难懂”的诗,不是造作、扭曲、拼贴、流于形式化的呓语;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向生活要求转换、转化,成为一个可塑性的文本,诗学服从于这样的转化;对于生死、爱恋、欲望等主题的特异处理,不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惊诧,而是生命能量无法掌控的激烈迸发,因此,在语言、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难免沉溺自我,与外人隔膜,如皮附于骨肉般,必然的、不可侵犯的,抗拒我们的亲近而又吸引我们的独特的气质。等待很多很多年,才能慢慢读懂。(文/林颐)

新闻推荐

阅读与春天一同如约而至

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阅读也随着天气的明朗而拉开帷幕。每年的12月底至次年3月,都是出版速度较慢的时...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