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护“芯”人喊话:保护已迫在眉睫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1-13 08:10 大字

杨武云在麦田中观察小麦长势。受访者供图

一业一人

你能想象野生玉米是什么样吗?在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育种专家杨武云一篇关于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演示文稿里,有这样一张对比图:左边,是一张野生玉米照片,玉米粒呈绿色,像糖葫芦一样层层叠起,生长在一株玉米秆上;右边,则是一张经过人工选育的彩色玉米照片,玉米粒外形与常见玉米无差,但颜色五彩缤纷,十分惹眼。

这张对比图背后,则是作为种业“芯片”的种质资源的深刻含义。人类从野生玉米、野生水稻中发现优良基因,从此开启了一代又一代的品种驯化和选育。从事种质资源研究多年,在杨武云看来,种质资源是核心战略资源,是农林业科技原始创新、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杂交选育出好品种

1月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武云坦陈,他对种质资源的深厚感情源于他20多年前的一次出国学习。

1995年,国际农业协商组织下属的国家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开展了一项针对第三世界国家中青年农业专家的培训。杨武云作为全国两个小麦青年专家之一,前往位于墨西哥的CIMMYT参加培训。杨武云在1名专家的授课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小麦遗传资源——人工合成小麦,这种通过远缘杂交方法把小麦祖先种优良基因综合在一起的人工合成小麦,表现出十分优异的抗病抗逆性。杨武云回忆说:“当时在国内,人工合成小麦刚刚起步,全世界范围内育种应用的效果都还不明显,这种人工合成小麦表现出的高抗病抗逆性,极有可能对国内小麦条锈病攻关带来突破性进展。”随即,他向该专家征求了28份资源,回国后,他利用这28份人工合成小麦与四川本地优良品种杂交,开始人工合成小麦优良基因转育工作。

杨武云的猜想没有错,杂交选育后的品种表现出优异的抗病性,且产量实现很大突破,在四川适应性极好。2003年,世界第一个用CIMMYT人工合成种培育出的普通小麦商用品种“川麦42”通过四川省审定,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

保护搜集种质资源

在开发利用优良种质资源的同时,杨武云深感种质资源的保护收集工作已迫在眉睫,“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收集保护好每一份种质资源。即便一些资源现在发挥不了育种重要作用,但也不要让后人在需要的时候找不到它们。”2018年,四川省全面启动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杨武云带领的省农科院7支调查队前往全省各地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这是一场对全省种质资源的大搜救,“许多品种再不被保护起来,或许将永远消失”。

截至目前,7支调查队已经收集种质资源超6700份,其中不乏诸多优质资源。

新闻推荐

四川高新技术产业营收近2万亿

本报讯(记者杨成万)1月12日,记者从2021年四川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2020年,四川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入库科技型...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