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新四川”成就 “新四川戏”

成都日报 2020-12-28 02:11 大字

清代绘画中的戏曲搬演

郭勇

当四川历史进入清代时期,意味着进入又一个“新四川”的时代。经历改朝换代,战乱消弭,在政治一统、经济一体、文教同源的宏大背景之下,他省移民的徙居改变了四川汉族社会的族群结构。凡属川人的籍贯问题,“土”“客”之分,“新”“旧”之分,“南”“北”之分,只是相对而论。自古以来,不断有民族迁徙和移民入川,千百年来的民族融合和文教同化,古代的巴蜀先民,早已渺无考迹。距离清代移民填川最近的一次大移民,就有明代“奉旨入蜀”和自发迁川的移民,到了清代,他们已经成为四川“土著”。来自东西南北的外省移民,经过几代人在地与融合,最终成为“完全的四川人”,“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

“五方杂处”的外来移民,虽然乡土情深、乡音各别,在落地生根于“新四川”之后,成为“新四川人”。“各自耕种,安分营生”,经过百年的生息,清代初期地广人稀“千里无烟”的四川,到了清中期有了“人满为患”之说,蜀中“开垦殆遍,几于野无旷土”。四川人口的大发展推动了“新四川经济”的繁荣,正如《温江县志》所描绘的“城镇田庐,载筑载兴,鸡鸣狗吠,声闻四野,休养生息,浸及百年”。城市乡镇的兴起、行帮商会的发达,成为四川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四川人口的增多,四川经济的复兴,带动了四川文教的振兴,清代四川“书院之盛,超轶前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新四川文化海纳了本土的巴蜀文化,以及外来的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客家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元。由此,促进了新四川艺术的繁荣发展,以皮影戏(灯影戏)为例,湖北皮影随着人口的迁徙,传入四川北部并衍生出川北的土灯影,陕灯影传入四川后衍生出川北皮影、渭南影子,不同的皮影艺术最终汇流至成都,从而形成了成都皮影。

清代初期,花雅艺术传入四川,在新四川的宏大主旨下,受新四川人、新四川经济、新四川文化的整合与推动,得以泯南北之畛域,变风俗之差异,统一成为包容与共存的地方戏曲艺术,成为新四川人的精神所系、生命所系、生活所系,成为新四川艺术的代表之作。

对于新四川戏——这里专指作为四川戏曲杰出代表的川剧,需要进一步明晰它所蕴含的内在和外在的代表意义。

其一,川剧是代表四川的戏曲。川剧艺术在地的地域,既是山川地理的四川,也是行政疆域的四川,川剧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覆盖面和辐射性,远远超越了其他在地的戏曲形态,北到汉中平原的陕南九县,南到云贵高原的滇北、黔北,西至川西高原汉藏交集地带,东至夔门以东的鄂西山区,既占据了各个中心城市的主流戏场,也深入乡镇码头直达农村地区。

其二,川剧是代表四川人的戏曲。它由四川优伶搬演、由四川戏班组织、为广大四川人所接受、所欣赏、所喜爱,成为四川人难以割舍的乡音、乡情和乡俗,它在西南地区拥有最大的观众群体,从达官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大学士到乡野村夫,各取所好,各有其乐,成为可雅可俗、上得庙台下得野台、公众娱乐与高雅享受的综合体。

其三,川剧是四川语言及风俗的代表。它采用西南地区广大民众最流行、最易懂的语言文字四川官话,得以流传多省,也入乡随俗采用“乡音”“土谈”,深入各个方言区、方言岛,包括湘语、闽语、客家语群体之中。它吸收并采纳了传统社会中最久远、最根本、最普适的风俗习惯,将戏曲搬演与地方民俗合于一体。

其四,川剧是戏曲艺术集大成的代表。它兼容了南腔北调、花部雅部,综合调和、共生集成了一个具有自主本体的地方戏曲剧种。引用民国时期贺金吾在《漫谈川剧》中所评价的“人是东西南北之人,戏也是东西南北之戏,所以腔调百出,川剧之所以集地方戏之大成,也就是这个原因”。

其五,川剧是四川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感天地灵气,受人杰地灵,在清代时期脱颖而出。它熏染着地方风气、地方文化,传达着包容、和谐、大度、开明、至善、至美的四川精神。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西藏冒险王”王相军离世 曾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视频来源:微博@漩涡视频(00:48)红星新闻客户端12月27日消息,26日,网上有消息称,来自四川广安的农村小伙“冰川哥”王相军于12...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