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火票:清政府的特快专递?

四川日报 2020-11-27 05:59 大字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婷

在中国古代,是以邮驿传送信件,包括以驿站为主体的马递网路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递网路。一般认为,我国的邮驿通信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废驿归邮为止。

那么,1912年废驿归邮之前,国家政权机关是怎样传递公文特别是紧急公文的?近日,四川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一次“好奇的追溯”,无意中为这一谜题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答案。

火票:驿递紧急公文的凭证

偶然地,四川省档案馆档案编辑研究处工作人员在馆藏的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里,发现了反映清末公文邮驿制度的火票25张。这些火票,大部分保存完整,信息清晰,既是宝贵的历史档案,也是难得的珍贵文物。

火票,是清代邮符的一种,为驿递紧急公文的凭证。

根据《光绪会典》记载,清代邮驿事务由兵部车驾清吏司掌管,承办邮驿具体工作的机构,设有驿站、塘、铺等单位。

清代驿递系统共有2000余个驿站、7万多名夫役、14000个递铺和4万多名铺兵,以马、车、船等为交通工具,而以人力和马力为主要递送力量。

驿站任务有二:以供差;以驰报。所谓供差,即官役因公出京回京者,陆路给马,水路给船,以供乘坐使用。不用马者,照应得马数,每马折夫三名发给。凡经批准或照例应该动用驿站车马船只及夫役等待遇者,称作“驰驿”。所谓驰报,即驿递公文事项。驰驿、驰报都须持有证件,即“邮符”。给予官员的叫作“勘合”,给予兵役的叫作“火牌”,马递公文则需要“火票”。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九月二十日,清政府将兵部改为陆军部,驿站事务移交陆军部接办,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七月邮传部接收驿站事务。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中的25张火票,有24张为陆军部火票,独有一张为邮传部火票,反映了清末新政在邮驿方面的变化。

鉴赏:用纸和内容均有固定格式

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里的25张火票,仿照牌式刊印,故外观与牌相似。其用纸和内容均有固定格式。

纸用单幅(称为状式),上面预先印有黑色的版框,也有认为版框为蓝色,可能因氧化作用蓝色变成黑色。现在看到的四川省档案馆馆藏火票版框都是黑色的。版框由上部梯形与下部方形构成。整个版框均为双边,内填以飞虎火焰花纹,火焰意在速捷,飞虎则表示威严。上部梯形内刻有“陆军部火票”(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前为“兵部火票”,宣统三年七月一日后为“邮传部火票”)几个大字。

在档案中,火票纸幅均向后左右对折,折痕成为整个版框的中心线,将方形框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方框右半部用于书写公文内容,左半部书写受文者和后书部分(落款时间等)。

火票内容大致固定,需要传递的公文的发文单位和受文单位根据实际略有变动。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中的火票,公文的受文者均是川滇边务大臣,发文者则有内阁、度支部、理藩部等不同中央机关。火票的正文内容部分,除公文的受文者和发文者等是墨笔填写外,其他内容都是预先印刷好的。

在火票的左下方,预印有“定限 日缴”字样。本意为填发期限一到,务必将文件缴回发文衙门。但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中的火票,均在“限”和“日”之间的空白处填有朱笔“到”字,大概不用缴回了。如果缴回,这些火票也不会保存在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中了。

档案中的25张火票,有20张附有尾单,另外5张无尾单。尾单上手写记录公文传递过程中所经驿站的月、日、时、刻,从离京到第一个驿站时记起,直到目的地为止。尾单是了解清末驿站设置、交通状况的原始记录。

从北京到川滇边务大臣衙门,公文“快递”最快也需大约两月时间。根据清制,从京至川,一般途经直隶、山西、陕西,穿秦岭到四川,陆路里程数为4750里。从北京至成都,马递公文一般要走半个多月,铺递公文要走一个多月,马力加人力也要一个月左右。再向西到达川滇边务大臣所在地,一般所经驿铺60多个,耗时则达30余天。

新闻推荐

军旅“成人礼”

本报讯(韩君郭治佑记者郑金容文/图)11月25日,武警四川总队第一片区统训点隆重举行新兵授衔仪式,来自绵阳支队的400余名新兵经...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