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姐珠与斗安珠
中国古羌文化被喻为东方的“玛雅文化”,它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显现和演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间文学在羌族文化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主要靠人们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是羌族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其中,《羌戈大战》叙述了羌族人民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戈人战,被迫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而叙事长诗《木姐珠与斗安珠》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反映了人们不畏神权,追求自由婚姻的美好愿望。
斗安珠敲起羊皮鼓,
木姐珠伴歌舞蹁跹;
唱起酒歌庆丰收,
歌声阵阵飘蓝天!
“歌声啊,请给阿妈带个信,
就说人间生活很美满!
鼓声啊,请给阿爸带个信,
就说我们的愿望已实现!
人间更比天上好,
我们的信心倍增添
创造幸福靠双手,
前进还须攀高山!”
木姐珠、斗安珠祝福时,
正是十月初一这一天;
从此岁岁相沿成习俗,
年年秋收后祭祖先。
相传,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儿木姐珠,羡慕凡界人间,私自下凡,爱上了正直善良、憨厚老实、勤劳勇敢的牧童斗安珠。斗安珠在天女的帮助和众神的支持下,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天神的百般阻挠,最终天神阿爸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为了不让木姐珠在凡间受苦,临行时父母便给了她树种、粮种、白石和牲畜作陪奁。夫妻双双回到人间,依靠辛勤劳动,修造房屋,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繁衍子孙,共同创造了美好生活。木姐珠为了感谢父母的关爱和对羌族人民的恩泽,便在十月初一这天把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在原野上,供天上的父母和天神享用,并告慰远在天上的父母,她在凡间生活得很好。同时也请求神灵保佑,希望来年的庄稼长得更好,牛羊更加兴旺。
在羌族丰富的民间文学之中,《木姐珠与斗安珠》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木姐珠与斗安珠》 对于释比而言,是宗教性的神圣经典,对于羌民而言,则是教育性和娱乐性的民间故事。木姐珠与斗安珠都被羌人视为祖先,他们的事迹被载入释比的经典,世代相传。
故事反映了羌族古老的婚姻观念、婚姻习俗和民间礼俗。《木姐珠与斗安珠》 频繁出现在羌族地区各种重大的节庆场合,久而久之普通的羌民也会背诵其中的精彩部分,会讲述其中的故事情节。《木姐珠与斗安珠》 的故事情节涉及了羌人的历史、习俗、精神信仰等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史诗特征,从中不但能清晰地看到羌族人从古至今的现实生活片段,更能体会到这个古老民族复杂、深奥的精神世界。在故事中,木姐珠没有听天神阿爸木比塔的吩咐,违反了父亲的旨意,所以遭了难,生活很艰苦,后来他们顺从天神阿爸的旨意,才过上了美好的日子,也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羌族尊敬老人的传统,认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前”,给这一定律涂上了神圣的色彩,教导人们必须尊敬老人。透视出尊敬老人的重要性,这对于羌族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古老习俗的传承都起到了很强的约束、规范作用。
《木姐珠与斗安珠》还反映出了羌族坚韧的抗争精神。古羌人择婚时有严格的阶级界限,讲究门第相当和亲上加亲。在这种封建婚姻制度下男女双方毫无感情基础,更无幸福可言,婚姻悲剧常常发生。历史上广大羌族青年对包办婚姻的斗争层出不穷,该叙事诗中木姐珠和斗安珠冲破神人界限,大胆相爱,并向至高无上的天神木比塔发动挑战,其中饱含了羌族人民生生不息的顽强斗争精神。天女木姐珠不顾自己的神仙之尊,为追求自由爱情与凡人斗安珠恋爱并在不断抗争后结为夫妻,这是对现实生活中男女青年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木姐珠与斗安珠》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势力和神权天命观的大胆挑战,真切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深得广大羌族人民的喜爱。故事在羌族地区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脍炙人口。2011年8月23日,《木姐珠与斗安珠》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万玲整理)
新闻推荐
本届酒博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本报记者牟科摄本报讯(记者肖婷)10月30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