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沉淀的时光》:建基于感恩之上的真情书写

达州晚报 2020-10-30 10:09 大字

初识郑老师是在他出版散文集《留水借山情愫浓》次年的2013年春,他以校友的身份回母校大竹中学,既以他人生结集的第一本书向母校献礼,也在母校为他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表达诚挚的感恩之情并以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现身说法弘扬传递母校精神。彼时的他年近七旬,温文尔雅,思维敏捷,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颠覆传统、中西相融”的观念和视野。其与时俱进的姿态,令学弟学妹们叹服。

那次研讨会后,我与他有了文字以外的交往。他曾说,写作散文是为不虚度时光而闹着玩的。可我只把他的说法当作一种低调的自谦。因为,这些年他的写作节奏并不快,一年不过十篇左右。不以数量刷存在感,而是以质量为王的精品意识写作姿态稳步前行。到时隔六、七年后的2020年7月,他的散文集《沉淀的时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面世,全书经精挑细选只推出35篇,平均一年不过五六篇,足见其对文学的敬畏和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在信息爆炸、人们普遍变得浮躁、难以静心的当下,郑老师还葆有其为人为文埋头耕耘、认真严谨和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实属难得。该书由梓里流韵、随行有思、幸福密码和生命如花四辑组成,与之相对应呈现出都市里的乡愁、行走于尘世的思考、对亲情友情爱情之幸福密码的探寻与书写以及对生命如花绽放的讴歌之风貌。

说到乡愁,不只有乡土上的乡愁才令人愁肠百结,事实上,因时空阻隔和城与城距离所产生的乡愁,同样令人魂牵梦萦。郑老师的乡愁,仅在所出的两部散文集的作者简介前两句“郑显银,大竹人”之近乎固执不变的表述中,就可窥见其对家乡小城之根念念不忘的浓浓乡愁。不变的还有其人生经历:四川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他担任过教师、公务员、翻译、教研员和杂志编辑。除了在达州境内的县一级教过书,还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管理工作近10年,受省农牧厅聘请赴俄担任翻译1年;退休后发挥余热在多家民办学校指导教学教研,培训教师8年……这些信息告诉我们郑老师是一个由小城走到州府从事与教育有关的知识分子。不管时移事易,他都没忘记自己的根在一个叫大竹的小县城。他虽有知识分子的身份,却以平民的视角和情怀,让他的文风既富有文化含量的书卷气,也兼具人间烟火气的朴实而达雅俗共赏之目的。

在文集的开篇《青麻的咏叹》中,作者的乡愁是借由大竹的标志性农作物青麻的前世今生和历史的源远流长来勾勒完成的,然后,再以它随时代的变动牵系着小城经济的兴衰和农民幸福指数的升降之书写,以此完成对青麻背后的人情世态进行思考:“做啥事一味任性胡来,失去的不只是光阴”。《带伤的东柳河》分三节三个时段讲述东柳河的今昔变迁。“儿时,北门紫荆门黄葛树下的水码头,从未泊过船,依然要昵称为码头,那是对河水钟爱眷恋的真情流露。”多年后回故乡,那记忆中美丽荷花池的消失,令人惆怅,但护城河的治理和河长制的实行,让河水变得越来越清澈而令人喜悦。像这样超越一般意义的乡愁,进入悲悯苍生和心怀忧患的思考,在“随行有思”一辑中体现得更为充分。

作者不仅擅长对超越个体之外宏观事物的思考和书写,而且对故乡小城的小吃和酒文化情有独钟。《冷二两》书写小城酒馆文化的遗失,其小城生活场景:酒馆、茶馆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古朴的节奏之慢,在作者细致的描摹下,活色生香,鲜活于纸上,让人倍觉亲切,同时,也写出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作者不仅仅是一种回首与留恋,而是对酒文化的探寻、传承,以及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反思,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思。从而,唤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万事皆有源头,没有传统,何来现代,又如何走向未来?《西门三绝》李家店铺蒸的泡粑,游家的脆香麻花,自由街的谭糍粑夫妇,虽是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但他们以精心的制作和老少不欺的诚信将小本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西门三绝”做的是良心活,挣的是辛苦钱。《苟十味》中的苟师傅每天只卖30斤面条,卖完收摊。苟师傅说:“饮食,吃欠不吃厌为上,做生意,也是如此。”现代饥饿销售法则,其实在传统中早有伏笔。这些篇什在作者从容的细节刻画中,复现了小城风情,既鲜活的再现小城底层生意人的诚实勤劳,又负载起对当下诚信缺失的呼唤。

念兹在兹的乡愁,更反映在《镌刻在心中的书》对母爱的感恩和赞颂里。1962年,郑老师这个幼小失父的家中独子,通过勤奋苦读,完成了寒门学子的人生逆袭,有幸成为当时跨进高校大门全国20万学子之一。但没有母亲的无私付出,又哪会有他今天的好日子。文章重点截取母亲离世的场景:“1961年12月22日,清晨,我照例早起,为母亲生火蒸泡粑。”尽管母亲生病在床,他也照例没耽误上学,当得知母亲病危的音信,“我飞跑回家,看见母亲已抬在凉椅上,奄奄一息,嘴唇嗫嚅着。我‘扑通’一声跪在母亲身旁,战战兢兢地靠近她枯槁的身躯,又轻轻抚摸她微微张开的眼皮,号啕痛哭:‘妈妈,妈妈,你不要离开我啊!’”这生离死别之景催人泪下。从此以后,他就是一个孤儿,面对一切就只能靠自己。所幸的是他并没被丧亲的悲痛所压垮,次年考进了大学。多年以后,当《醉人的醪糟》荣获中国散文华表奖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母亲:“母亲啊,我多想借你一双慧眼,把纷繁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我多想捧着你的油灯,给自己枯燥的文字镀上绚丽光亮;我多想在流云飞霞的春日,沿你前行的路径播下希望的种子,跨越寒暑,精心耕耘,收获心仪的秋天。”在他的心里:“母亲用一生写就的一本内容丰厚的生活大书,早已镌刻在我的心中,足够我终生品读。”《背心的温度》仅用母亲在天寒地冻的雪天怕“我”冷,强行将背心让“我”穿上的细节——那股带着母亲体温的暖流跨越半个世纪爱的传递而直击人心。

在“幸福密码”一辑里,郑老师不仅写困难年代感恩于同学阿虹对他救助的同学情(《悬铃木下的情思》),还敞开心扉讲述他大学时期纯真而美好的初恋故事。尽管初恋因毕业后天各一方的距离和其他原因所打败,但他仍用了《初恋如蕊》的标题并写下美好的感悟:初恋常是绝恋,无疾而终就是它的归宿,就像流星划破夏日的夜空。《爱的回音》中的妻子,婚后20年间一直在同一学校教书,寒舍逼仄尚能遮风挡雨相互照料,享有琴瑟相和的幸福。当郑老师在国外工作期间,夫妻互通的每“一封信,是剪接的一段时光,几封信连接在一起,成就一部缱绻悱恻的电影。濡染过日月光亮的信笺,承载着今生不变的情感”。细细品味褪色的文字,幸福的味道是醇厚的,更是绵长而甜蜜的。《歇羽的蝴蝶》讲作者一家节衣缩食买回一架蝴蝶牌缝纫机的故事。可随着时代的变化,那架缝纫机早已从家庭重要的位置退役下来,偶尔发挥一下移动书桌的功能,才得以物尽其用。正是这架缝纫机陪伴了他半个世纪,让他完成了不少“作品”。《宴情》是一篇关于人情交往的文章,作者偏偏与世俗反其道而行之,在生日那天不收礼金,让友情回归正道:“短短一次宴请,我获取太多的信息,赢得了朋友的真情,分享了朋友成功的快乐,也为未来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智慧,为人生前行短暂加油。”文章写得妙趣横生,体现了散文源于生活与智慧的乐趣。

作者不只写自己的人身经历,还善于书写身边人的故事。《槐树花开》以小说的笔法,男主为他,女主为她,二人之间所产生的爱恋,因价值观的不同,终被现实击败。《救赎》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同事蓝为静(“蓝围巾”)的姐弟恋故事。这段在“文革”年代产生的畸恋,远没有当下姐弟恋那么浪漫。男主始终被女方牵着鼻子走而陷入人生无尽的泥潭。不管怎么挣扎,仍没能逃离婚姻的牢笼,终因长期饮闷酒而患癌症郁郁而亡。男主的命运令人唏嘘,其生命之花开得何其暗淡。这既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剧。

“生命如花”一辑。除了在《邮局偶遇》讲述一个农民工为灾区献爱心的故事,还讲述了他文学途中幸遇良师益友的惊喜。《初识林非》由一场聆听名家讲课而更进一步认识了林非先生。过程记述生动,展现了大师风范,无疑也让读者经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从《初识林非》到《也像过节》两次撰写林非先生,彰显出文化传承的细枝末节,让读者知道何谓真正的大师。在《念黄瑞碧老师》一文中,作者念念不忘的是,黄老师对他这个自卑弱小者的关爱,但黄老师因出身不好调走了,“第一直觉是从此以后,再不能在黄老师身边求学了,永远失去一位像妈妈一样心地善良,疼爱自己的启蒙老师。”幸好多年以后,在同学处得到翻拍的照片,仔细端详照片上的黄老师,那“真善美凝成的不朽师魂,必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丰盈学子心智,激励后辈砥砺前行”。

《生命激情如花绽放》为一篇作者采访罗悌伦教授所写的人物特写。罗教授几十年来,驾驭德、俄双语优势,穿越时空隧道,从德、俄文字承载的经典文学河流划桨过来,翻译了40多部图书,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物理学多个学术领域,一般翻译家难以望其肩项,出版呕心译作500万字之巨,大多系前沿的学术著作,体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身守如玉的良心。其生命之花绽放得何其绚烂。这又何尝不是对郑老师本身退休后人生翻开新的篇章,生命之花同样灿烂的映照。稍嫌不足的是对罗教授的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揭示不够深,多多少少影响了作品的表现力。

散文的写作离不开真诚、真情和真实。郑老师的散文集《沉淀的时光》不仅具有这三要素,而且它还是建基于感恩之上的真情书写。由此,产生的审美力量来打动读者也是顺理成章的。作者沉淀的是人生流逝的时光,在纸上留下的却是沉甸甸的人生智慧和对社会的点滴思考。换句话说,作者借由对过往人生岁月的打捞和记录,让全书流溢出强烈的以感恩为底色的温暖回忆和对生命如花激情绽放的礼赞,显示出一种生命不虚度、人生有规划的姿态。这才应该是郑老师年过七旬仍坚持写作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因为,他的写作源自于感恩生活、生命和亲情以及一切情缘之上而生的爱意,传递出真善美的情愫,体现出生命积极豁达的姿态,无疑是对无思想、反意义写作的反拨,从而,体现出文学本身应有的高贵气质!□冯晓澜

新闻推荐

川渝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

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人士10月29日共聚四川省宜宾市,签署了一系列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