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从一个人苦干到带领一群人奋斗 【追梦·我的奋斗】幸福生活靠双手创造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25 02:40 大字

7月的某个傍晚,家住重庆市合川区双槐镇上游村的李桥根大爷悠哉地坐在自家院坝喝茶。尽管大雨磅礴,但今年李大爷一点也不担心。院坝四周竖立起不锈钢柱子,柱子顶端架上了钢筋条,崭新的雨棚盖在上面,地坝干干净净。

“以往下雨就只能在堂屋坐着,坝子上全是积水,多亏尹二娃给我做了雨棚,解决了我多年来的烦恼。”李大爷口中的“尹二娃”就是该村村民尹敬华,全村人都亲切地称他“二娃”。

从23岁进城打工到现在,尹敬华已经在城里做了8年的不锈钢围栏施工建设。他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回到老家听到李大爷说起逢下雨院坝就遭殃,索性就给他搭了个雨棚。

而尹敬华的热心还不只是在做好事上,如今,村里不少人都跟着他在城里工作。“当年他是最早进城的人,现在又带领着一群人出去闯。”对于尹敬华始终心系家乡,村干部游兴诚竖起大拇指。

“最初那几年的确很苦。”回想起刚进城那会儿,跟着工程队一起接活儿干,尹敬华还只是一名学徒,师傅安排的事情,不管再苦再累都咬牙干。有一年做菜袁路人行天桥的围栏,开工时已经进入重庆酷暑天,高温导致白天无法干活儿,但工程时间很紧,就只得连夜干。“差不多那半个月天天通宵,打瞌睡时就用凉水洗一下脸,然后接着干。”尹敬华回忆。

“身为农民工,那时也没什么技术,就只能埋头苦干。”尹敬华说,既然决定进城来闯,就不能拈轻怕重。在这些苦和累的背后,他也收获了很多成就感:“重庆很多人行天桥的围栏我都参与建设了,现在走在城里,看到的时候心里还是很自豪。”

除了肯吃苦,尹敬华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人。做学徒时,他就喜欢“偷学”,经常看师傅干活儿,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然后把废弃的材料捡回去琢磨。“每个师傅的做法都会不同,我就把这些方法积攒起来,也慢慢摸出一些门道,怎么安排工序更有效,怎么焊接更美观,怎么做造型更省材料。”除此之外,他还自创了一套“气象分析法”,无论走到哪里,他首先是去查阅近几年当地的天气情况,然后根据下雨和天晴的时长,决定选取怎样的材料进行施工建设。“虽然都是不锈钢,但气候不同,材料的耐受性也有讲究,选对了、选准了,就是对工程质量最大的保障。”尹敬华表示,参与的围栏建设大多是市政工程,和老百姓的安全息息相关,不能有半点马虎。

2017年,尹敬华成立了公司,决定自己带队伍干,从“尹二娃”变身为“尹总”,招的都是老家的人。“我也可以招熟练工,但我觉得应该为家乡做点事。”尹敬华说。为了让村民信任自己,尹敬华还在村里办了一场招聘会,精心制作了宣传视频,将自己在外这几年参与的工程进行了介绍,还把技术心得分享给大家。

这两三年来,尹敬华带领乡亲们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都留下了建设的身影,地点在变,工程形式也在变,但对施工的标准和要求始终没变。“尹总经常手把手地教我们,干得不对的地方,他宁愿多花成本,也要返工重来。”李显善就是最早加入公司的村民之一,说起尹敬华满是佩服。

从一个人进城苦干,到带领一群人奋斗,尹敬华最满足的是看到大家的变化。“有的人现在还跟着我,每年的收入都不错,好几家都重新盖了房子。也有的人自己成立了公司,还承接一些重点工程。”

前不久,尹敬华搬进了200多平方米的新家,特别邀请公司的人来团聚,不少人羡慕不已。“请大家来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一个信念,出生农村不用怕,只要肯努力、肯钻研、肯奋斗,幸福生活可以靠双手创造。”尹敬华说。

新闻推荐

两块奖牌背后的“四川制造”密码

出征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川企展现魅力两块奖牌背后的“四川制造”密码9月15日,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览现场。...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