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 “塞上江南” (一)
旅行,是一种心态的调整,会让你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陈大刚
中国人讲究风水,修房造屋都要选一块吉地。一般来说,依山傍水就是吉地,这反映出农耕文明的生存特点,只有依山傍水,才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按照这样的理论,公元8世纪前后,活跃在史称“析支”区域,过着游牧生活般的党项人,在从青海、四川、西藏相连的辽阔草原上迁至银川时,才真正找到了一块吉地——“依”贺兰山,“傍”黄河。
雄踞在宁夏大地的贺兰山,海拔高3500多米,纵伸200多公里,健莽横越30多公里,在它东面的怀抱中,是一马平川的宁夏平原,西面的脚下,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腾格里”在蒙语中是“天”的意思。然而,无论腾格里大沙漠是怎样的浩瀚,面对贺兰山中流砥柱般的铜墙铁壁,也只能望“墙”兴叹。
贺兰山这道天然屏障之于银川平原,让我想到了大兴安岭之于东北平原。如果没有大兴安岭作为屏障,扼住西伯利亚寒流的喉咙,那么,西伯利亚寒流将会“挥师南下”。
如果说“依”贺兰山让党项人可以放心在银川平原烂睡如泥,那么“傍”着黄河,则让他们欣喜若狂。古老的黄河野马般地奔腾着穿山越谷,经甘肃黑山峡,一个急转弯流入宁夏的中卫境内,来了一个漂亮的“转身”,一改往日的汹涌,以少女般的文静秀美,平静缓流,滋润着两岸沃土。党项人的这一“傍”,就“傍”出了生命历史的风情万种——他们有喝不完的水,同样,他们的牛羊也有喝不完的水,特别是他们生存的土地,也有喝不完的水;他们在黄河岸边整修了秦渠、汉渠、唐渠,又兴建了200多公里长的“昊王渠”,引水上岸,随心所欲地浇灌脚下的沃土。
他们在黄河岸边生存下来,以几何级的方式,快速地繁衍。冶金、纺织、医药、酿酒、建筑、陶瓷、印刷、历法、文字,都顺理成章地生长了出来。在“东方的罗浮宫”敦煌莫高窟,他们就建了68个洞窟,将那些沙砾岩壁,搅动得五光十色。在青铜峡崖壁上,他们以超群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建造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大型塔群,众塔依山势从上至下,按奇数排列成12行,共108个,堪为全国第一。
有贺兰山的倾心庇护,又有黄河的刻意恩宠,如此“依山傍水”,党项人就是想不茁壮成长也不行。他们自然会展开史诗般的人生历程,笑傲江湖、鹰击长空。黄河的雄风、草原的狂野、党项马的彪悍,合成了他们气吞万里如虎的狂想。从16岁到60岁,党项男儿一律削为秃发,裹羊皮斗篷,用骷髅喝酒,以敌血抹额。在宋人、辽人和金人打瞌睡的时候,仿佛是一夜之间,他们就迅速崛起:“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立国贺兰山下,号“西夏”,建都黄河岸边,曰“兴庆”;人丁兴旺,达500多万,张弓戴甲征战者70多万;疆域辽阔,东尽黄河,西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囊括了今天宁夏全部、甘肃大部、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西夏王朝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与南宋、金鼎足而立。
对于在黄河岸边像雄鹰一样翱翔的党项人,宋代时的不少男人都有种难以言说的心灵纠结,甚至成为他们抱憾终生的内伤。
那个曾经戍守延州以防范西夏为己任的范仲淹,写下过这样一首伤感的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新闻推荐
节能环保人才技能大赛举行8月13日,四川技能大赛——首届节能环保人才技能大赛在蓉举行。本次大赛共举办两天,分初...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