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宏观历史背景下的真实人性书写 ———读李一清的中篇小说《弯月地》

宜宾晚报 2020-08-17 10:53 大字

评价一部小说的价值,往往要看这部小说里塑造的人处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命运如何,作家又是以什么样的人文情怀去关注的。作者的站位高低和艺术架构的精妙与否,直接决定小说的文本生命力。

李一清的中篇小说《弯月地》(载2019年《四川文学》第12期),为读者展示了一段抗日战争后方四川人的精神世界,小说直指抗战时四川人的历史命运、道德品格、意识情感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作者选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用全知全能型的叙事方式,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人性的嬗变和命运的跌宕起伏。作者在娴熟地驾驭乡村题材的同时,结合社会动荡下各行业小人物的命运,选取典型加以淬炼,塑造荒诞中的真实,从而让小说更具张力。

“弯月地”是一处土地的名称,土地既象征财富来源,也象征所有乡下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小名锥锥)的母亲紫珠原本生于殷实人家,只因外祖父去世,剩下几个叔外祖争家产,外婆改嫁,三年后去世,紫珠从此沦为沿街乞讨的乞丐,后被一老妪收养,精心培植,没想到十三岁后卖为妓女,再被一位儒雅之士澜伯赎身。紫珠的身世,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千百万不幸女子的缩影,她能得到知遇之人赎身,算是极为幸运的。澜伯“好歌吹”,深谙国学精髓,是个古怪的知识分子,其实本职是帮人撮成买卖的地牙子,精通市场行情,靠抽取佣金过着惬意生活。因为锥锥的祖父买地不慎,被当地地牙子在地契上耍了文字,便宜没占成反而吃了官司。锥锥的父亲义生成了落魄青年,彷徨中苦无立锥之地。“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义生便投靠到最有名气的地牙子澜伯那里学本事。澜伯看上了义生的聪明头脑,更看出了他和赎来的紫珠暗送秋波的端倪,干脆做个顺水人情,让紫珠与义生成为眷属。作者也没有去刻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将笔触放在顺庆府底层百姓的心理变化上来。澜伯不再整日醉心于自己阁楼上的小确幸,他自发成了抗日宣传员,义生也有了严重的危机感。当他奋斗几年后,终于攒够了买土地的钱,准备回家风风光光买块属于自己的的土地,过小地主生活,当看到澜伯在村上演讲抗日形势,大家纷纷捐钱捐物为川军纾困时,义生的念头猛然转变了,他把原本用于买地的钱捐给了抗日所需。这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所有人的觉醒,小人物的人性光辉,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显得更加耀眼。

值得一提的是,《弯月地》的行文风格是古典文辞与当代白话文的有机契合。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在表现繁复的语言时,往往用几个简练的文辞,就能像白描那样,简洁有力地勾画出来。如“在一个嘉陵江岚雾如靛、晓月钩沉的黎明,父亲偷羞忍耻,带着我凄怆上路”,将环境与心理描写合二为一,如羚羊挂角,不露痕迹;对川中独特方言和童谣民谚的运用,也增加了感染力,或在笑点,或逢泪点,都如锦上添花;再如写澜伯送儿子参军打日寇时的情景,澜伯唱了《诗经·陟岵》,因为忌讳上战场言死,故意不唱第三段“犹来无死”句,精妙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可以说,《弯月地》一文是小切口广视角的佳作,只有扎根过农村生活的人,才有如此深邃巧妙的文字。生活不等于文学,但文学一定是高于生活的,读了此文,可以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

新闻推荐

加强联合会商研判强化水工程科学调度

水利部指导四川省防汛工作加强联合会商研判强化水工程科学调度本报讯(记者邵明亮)当前正值四川省防汛减灾最为关键时刻...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