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长江“十年禁捕”,远不止为了几条鱼的生存
十年全面禁渔,只是保护长江的一个开始。为了守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为我国食品安全和绿色农业发展夯实基础,眼下的转型无疑是必要的。
据近日央视报道,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捕”的开局之年,“禁渔令”自1月实施以来,个别地区非法捕捞、偷捕现象依然猖獗。长江流域不少地方重点打击了一批组织团伙作案和使用“电毒炸”“绝户网”等恶劣手段作案案件。“十年禁捕”为全局计、为子孙谋,是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渔业资源贫瘠的客观要求,是打破长江流域渔民“下水无鱼、上岸无地”生计困境的有效途径。
长江全长6300 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周边生态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永葆其生机和活力是一项千秋大计。
今年初,一则关于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刺痛人心。而这仅是已灭绝的长江生物链顶层珍稀物种之一。而那些尚未遭此不幸的鱼类,日子也不好过,有的因人类活动不能洄游产卵,有的被“绝户网”一网打尽,有的躲过了“大鱼吃小鱼”却栽在了人类的“电毒炸”上……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长江流域有各类渔船16万多艘、专业捕捞渔民30余万人,而天然鱼类捕捞年产量不足10万吨,捕捞强度远远超过长江生物资源可承受的范围。
全流域禁渔,是当下最有效的手段。事实上,自2003年起,长江实施每年三至四个月的禁渔期制度,涉及长江流域10个省(区、市),8100多公里干支流江段;2017年1月1日,四川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全面禁渔,为期10年,这是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禁渔的一级支流,打响了全面禁渔第一枪。
然而,效果喜忧参半——喜的是,长江禁渔期制度实施17年,有效减缓了长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忧的是,偷捕行为仍禁而不绝,使禁渔期的初衷和效果大打折扣,且现有的捕捞技术、网具较先进,开捕后短时间内就把禁渔期积累的一点点“家底”消灭殆尽,严重影响鱼类繁殖保护效果。全流域禁渔,是迫不得已。
而实施全流域禁渔,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要解决好几十万渔民的生计问题,引导其转变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的地方在帮助渔民上岸、转型转产方面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开展技能培训,让渔民有傍身之技,为“闯出去”就业创业开辟道路;就地转产,从渔民变果农、变养殖户,或者以保护渔业资源为前提,搞水产养殖、垂钓园农家游等;提供公益性岗位,让转型渔民担当护渔员、护航员、引航员等。
收入稳则人心稳,人心齐则泰山移。“禁渔令”叫停了数十万人的传统谋生手段,也触动了整条渔业产业链的敏感神经。能否在转型转产中创造出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关乎该传统就业形态下的百姓切身利益能否保障,关乎禁渔举措能否长久地涵养长江流域生机。期待各地能够从当下的大江大湖治理中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在提高打击违法捕捞活动力度的同时,打造好“岸上的民生”。
十年全面禁渔,只是保护长江的一个开始,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但为了守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为我国食品安全和绿色农业发展夯实基础,眼下的转型无疑是必要的。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还长江一片安宁,不仅仅是为了几条鱼的生存,更为了我们每个人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向往。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黎姝)8月8日上午,2020中国西部国际口腔展开幕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文峤率队参观了中国牙谷展馆。步入位于...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