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安逸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

四川日报 2020-08-11 06:04 大字

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

袁庭栋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看专家解读安逸。

“幸福的生活绝非与生俱来,而是蜀中祖辈用智慧和辛劳换来的。”

“四川人表面上好吃好耍,实际上能干能做。他们能做事,会生活,用今天的话,就是能挣会花。”

“在这里花几元钱买碗茶,就可以坐半天。”8月7日,成都市青城山,坐在雨后的院坝里,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说:“这么安逸的地方,全国难找。”

为何四川会有如此安逸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绝非与生俱来,而是蜀中祖辈用智慧和辛劳换来的。安逸不只是我们的精神或口号,更是从古至今艰苦奋斗的历史结果。”袁庭栋回答。

□本报记者 薛维睿

安逸来自先民们历尽艰辛建出来的家园

在一些人看来,四川人的安逸是贪图享乐。对此,袁庭栋解释,“这是一种误解,休闲是需要成本的。四川的安逸并非空中楼阁。”

安逸首先源自安定的家园。“两千五百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都城从广都樊乡向北迁至山水环抱的平原地带,古蜀先民在那里构筑城池。”袁庭栋说,几度易址后,蜀王开明氏“徙治成都”,从此城址和城名未有改变。“城址的选择历程艰辛。我们的祖先用智慧,给我们选了一个很好的家园。”

建设家园,先民们付出艰辛。成都平原川流纵横、洪水淤积,远古先民曾深受水患之苦。唐代诗人岑参就曾写:“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蜀道的开通是四川发展的重要原因。“四川四面环山,我们的祖先很想走出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祖先们用栈道和索桥走出盆地,获得了外界先进的经济文化资源。”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和外界已经有了频繁的交流。而李冰治水、文翁化蜀等故事也表明,四川安逸的基础正逐步在发展中奠定。

安逸来自四川人“能干、能做、能挣、会花”

安逸还源自四川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敢吃苦、能吃苦的艰苦作风。

“四川人表面上好吃好耍,实际上能干能做。他们能做事,会生活,用今天的话,就是能挣会花。”袁庭栋说。

这在史料中也有所记载。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巴蜀地区“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其收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动至连月。”袁庭栋说,“钱都拿来耍了,一耍就是一个月,但是前提是‘民勤耕作’。”

“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元代地方风俗志《岁华纪丽谱》载,从正月到冬至这里共有多次游乐活动。“如果没有物繁,肚子都填不饱,拿啥来娱乐?”

“直到当代,我们若干重大建设成果哪一样不是用艰巨的劳动换来的?”袁庭栋表示,成都的东风渠、人民渠都是人工开凿,工程浩大。“我们现在游玩的三岔湖、龙泉湖、黑龙滩其实也是人工修建的水库。”

四川有句俗话,“挣十块用九块。”袁庭栋说,四川人虽然收入不是最高的,但消费意识绝对超前。这种消费意识源于两千多年来的旱涝保收和温饱无虞,不用担心明天没有米吃,后天没有衣穿,所以敢大胆花钱。“将万顷良田的精耕细作变为餐桌之上的精雕细刻,在有限的条件下,让生活品质更高,这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创造。”

“总结一句话,今天还想安逸,子孙还要安逸,只有两条路:努力奋斗,开放交流。”袁庭栋强调,安逸的四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建立在一代代人奋斗之上的。

新闻推荐

溜筒河隧道进洞施工

宜攀沿江高速首个入洞工程项目溜筒河隧道进洞施工本报讯(记者王眉灵)8月7日,从四川交投建设公司传来好消息:宜攀沿江高速...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