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下的川渝“脚力”
老中青三代画家再现“千人千面”
□本报记者边钰8月2日,“川上行——2020年四川中国画人物画专委会邀请展(川渝巡展·新都站)”(以下简称“人物画展”)在成都市云端美术馆落幕,展出川渝80余位老中青三代画家的100余件作品,在“像”与“不像”的微妙关系里,勾勒出两地千人千面的人物画韵。冒着生活热气的作品,鲜活地反映出川渝画家深入生活的“脚力”。
画展还将于9月在鱼凫美术馆进行巡展。
川渝画家联手
展开“千人千面”生活图景
展厅右侧一角,长2米的画卷依墙而下。雅淡设色里,拄着拐杖的男人远眺,眼神深邃。这是重庆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蒋才的作品《先贤》。重庆画家来蓉参展,蓉城画家赴渝办展,“有着共同的巴蜀文脉,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下,两地艺术家联系更为紧密。”蒋才透露,自己和周围的朋友常搭乘动车来蓉,会老友,话日常,在他们心里,重庆和成都都是自己的家。
在蒋才参加的这场“人物画展”里,两地老中青三代画家同聚,“双城特色”明显。
戴卫、彭先诚、朱理存、马振声等四川画坛宿将的作品先声夺人。马振声的《蒲松龄》人物形象深入而精微,朱理存的《牧民的儿女》人物温暖古朴,夏亮熹的《长相思》,人物直接用色造型,水色溶和相益……风格迥然,却都笔墨大气,展现出四川人物画坛的丽景。
袁泉、刘海涛、曾伟平、侯文华等青年艺术家笔下,当代生活气息鲜明,科技、张扬、自我的元素凸现。刘海涛的《漫步在月亮背面》,脑洞大开,用中国画展现出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画面,白发女孩的形象不落窠臼。侯文华的《踏歌行》用色大胆,聚焦了当代街舞女孩的青春活力。
展览还邀请了张春新、邓建强、高冠峰、朱晓丽等6位重庆画家。蒋才认为,两地艺术家艺术表达各有千秋,“重庆画家的人物画,码头文化气息浓厚。画面线条更注重书写性,带有情绪性质。”这样的“渝式特征”,在重庆画家展出的《女儿的苹果》《水墨大足石刻头像系列之一》《先贤》等作品里均可洞见。相较而言,成都画家的人物画温和细腻,透着一股怡然自得。
“像”与“不像”间
让创作回归画的情境
相较于尼玛泽仁的《祈祷万物苍生平安吉祥》、朱理存的《牧民的儿女》等细致刻画人物五官,另有一批画家却简化表情,在“像”与“不像”间传达着朦胧的美感。比如,阿鸽的《月韵》,聚焦两位秀丽的彝族姑娘,“速写”式的线条、“大写意”的色块融入简约的构图,散发出特有的人物魅力;彭先诚的《昭君出塞》中,人物和马匹随墨与色的渗化而行,尽管画家略去了人物五官,但偶然天成的墨像,传达出莫可名状的审美感受。
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会长、总策展人李青稞认为,打动人心的人物画,应该摆脱“像”与“不像”的束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让创作回归到画的情境之中,而这需要画家下深功夫探索。重庆国画院副院长、重庆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张春新也认为,一味追求形“像”,会使得人物画少了意境。他推崇唐朝张彦远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人物画也考“脚力”
最忌比着照片画
作为全国美术大省,四川在人物画领域一直引领潮流。今天,四川的中国画人物画新生力量如何接力?
在张静雅的《五彩斑斓的少女》、熊宗莲的《幸福银铃漫山寨》等年轻一代画家作品里,著名人物画家吴绪经发现这批新生力量传承了四川人物画的优秀文脉,更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从绘画语言来看,他们风格多样,有工笔、逸笔,有水墨、彩墨,有重彩、淡彩,有勾勒、没骨;有写实再现、抒情表现,有叙事传达、诗意渲染……许多画家用工笔形式来描绘现代生活,用意笔形式去表现古代风情。而这些冒着生活热气、接地气的作品,无一不是年轻艺术家融入生活后绘制而成。
吴绪经表示,在大众摄影时代里,当下中国人物画发展面临各种挑战。“要摆脱摆拍式、照相式创作,需考艺术家的‘脚力’,只有走进生活、提炼生活,才能创作出鲜活的作品。”
新闻推荐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四川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