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 带动就业
炳林毛笔技艺传承人罗松
参加免费培训的丰谷镇村民
村民制作的毛笔
罗松给村民罗大姐讲解安装笔头时的要领
炳林笔庄
沾草木灰用来吸水,也是为了去酸性
梳洗用的水盆已有上百年历史,罗松视之为家传之宝
用细绳捆扎笔头
制作笔头不仅要心细,更要耐得住寂寞
梳毛
□本报记者王勇文/图
“笔头稍微旋转着向笔管里装”“右食指托刀尖的位置还要靠前一点……”记者近日来到涪城丰谷镇东街“炳林笔庄”,看到43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松,对前来参加免费学习毛笔制作技艺的3位村民,进行着认真指导。目前,已有70多位村民以及残疾人经过培训合格后,与炳林笔庄签订了居家灵活就业协议。2019年,炳林笔庄被绵阳市残联确定为“残疾人双创实训基地”。
“炳林笔庄”创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成名于清朝中末期的“罗笔客”,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传到罗松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代。除了掌握祖传的制笔技艺,罗松还多次与外地制笔名师学习交流,取长补短。由于每支毛笔都是纯手工制作,一支毛笔从齐毛到成型有80多道工序,不仅耗时较长,而且要耐得住寂寞。目前,罗松亲手制作的毛笔有60余个品种,每个品种配料精细,制作精良,使其达到“尖”“齐”“圆”“健”。
作为“炳林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罗松多次代表涪城区、绵阳市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览会,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等国际、国内展览,2011年6月,炳林毛笔技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胜军)7月28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下发《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