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通经 蜀伶风范
出口成章俗不伤雅
四川的山川地理、四川文化的独特风格、四川人的气度风范,涵养出川剧蜀伶的人文情怀、艺术风范和超凡品格。四川气候温润而不“燥辣”,阴天多,日照量少,以至形成了“蜀犬吠日”的成语。四川境内总体以平原、山地为主,田野肥美而无饥馑之虞,自古有“得蜀者得天下”的说法。四川文教源远流长而未中辍,自汉代蜀守文翁设教,化民成俗,教化绵延。成都被占地1万余平方公里的平原所围绕,这个省会城市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留给外来游历者优雅而恬静的印象,誉之为“四川的北京”“东方的巴黎”。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游历四川时,他眼中的成都秀丽雅致,充满文化氛围,与成都人交往后,感觉他们举止文雅,谈吐彬彬有礼,文化涵养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能文通经,为蜀伶的特征之一。清光绪年间创立的三字科班,以“能文”“通经”“善讽”为宗旨,概炼出了蜀伶的主要特征之一。“能文”一说,出自宋岳珂《桯史》记云,“蜀伶多能文,俳语率杂以经史,凡制帅幕府之燕集,多用之”。“通经”一词,则有蜀伶典故:六对山人词、三峨樵子注《锦城竹枝词》中的蜀伶张士贤,“性好读书,亦知作诗,茶园酒肆中,时与文人论文字,灯下高声诵唐宋大家古文数篇,习以为常,因有张斯文之目”。清同治年间,绵阳马鞍寺的艺伶题墨中,留有藏尾、藏头诗文,可见班伶粗通文墨,如以“瑞华班”藏头的小诗:“瑞气祥云照乾坤,华容挡曹关圣人。班班都有英雄将,拜相兴汉是孔明”。人称“诗伶”的萧遐亭,既能诗文唱酬,又能出口成章,有“文状元”之誉。所作感事、唱和诗大部散失,仅拾两首:“优孟衣冠绝可怜,清笙翠管误华年。浮生合是逢场戏,惆怅旗亭一惘然”“情何太重意何真,归去声声唤散人。安得三千针线女,平原不绣绣汪伦”。另据唐幼峰《川剧人物小识》记载,萧遐亭曾为四川大吏出征献演戏文,临场赋诗,令人称绝,“同、光间,四川提督胡中和南征,将军兼总督及各宪公饯,遐亭演《卸甲封王》。遐亭登场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观者为之悚然,渠忽换尾句曰: ‘一战功成奏凯回’,于是大得赞赏。”
俗不伤雅,为蜀伶又一特征。“(川剧)以乡巴佬的姿态,在西南各省的农民中生了根,在广大农民怀抱里成长起来,而形成了农民所最热爱的地方戏剧”,榴果在《略谈川剧》一文中特别谈道,在四川全省及其附近的西南各省中,“川剧经常拥有着众多固定的观众,观众中占绝对多数的是农民。因为就川剧的形式来看,它所用的器乐是大锣大鼓,这已是农民戏的一种象征,更加上朴实而通俗的唱白,地方语言生动的运用,更有一种特色,为高腔戏中独有的,是吼牌子,又叫帮腔,而且在演唱的时候,并不需要有音阶的器乐伴奏,更表现了它的朴实和粗犷”,大锣大鼓、振聋发聩,唱白通俗、老少咸明,朴实自然,风趣幽默,从川剧的艺术表现中折射出了川剧蜀伶为生活而创作,为民众而艺术的朴素思想。
能守规矩 亦善创造
“中规中矩”,这是艺术传承的本源之一。不讲法度,乱了师承,没有章法,会被业内视为“红灯教”,但是讲规矩并非一成不变,依法度也不必拘泥于法度,重师承亦不能处处固守前人。川剧艺人善于出新,精于创造。清乾、嘉年间,蜀伶魏长生创用“梳水头”“踩跷”,为旦角表演艺术别开生面。同、光年间,戏曲舞台上的“活吕布”“活关公”“活孔明”,一招一式、一笑一颦,均注重独到的个人创作,民间口碑中“罗开堂的脸子”“曹黑娃的旋子”“康子林的尖子”“腊狗子翎子”“萧遐亭的杆子”,体现了对艺人杰出才能的赞誉。蜀伶大家的开山之作,以至川剧艺人对各门艺术的“集成”,从行当艺术的“三小同功不同法”,从声腔艺术的“二下锅”“三下锅”,体现了川剧艺人既能中规中矩,又善天才创造的特征。
“专精一行,旁及多门,学通学灵,技艺超群”,这是川剧玉清科社的授徒之道。艺擅专精,体现出艺人对行当功法的升华、萃取,同时,为适应各地“众口难调”的需要,还要锤炼出“通江达海”的广博,不论是业界还是观众往往以“文武昆乱不挡(技艺全面、戏路宽广)”“唱做念打兼优”,作为艺人造诣和功底的评判标准之一。鼓师“必记得二百幕大本戏的乃可作鼓师。高腔曲牌多在六七百种,鼓师亦须记得二百以上。胡琴(有西皮二黄)、弹戏、唢呐,其牌子,名工[公]堂,计约三百种”。艺人也在江湖跑滩中,潜心记忆,广采博收,形成了艺擅一门、旁通百家的特点,产生了一批既精于创造、又广闻博记的“五匹齐”(业界对文武昆乱不挡、唱做念打兼优艺人的尊称)的大家。
新闻推荐
巴菲特和章壹维合影。章壹维的跨国制片作品。章壹维的跨国制片作品。章壹维的跨国制片作品。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