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因为精彩 所以喝彩——看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教师如何以品质成就品牌

阿坝日报 2020-07-15 12:14 大字

■记者 贾启龙 哈斯满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2019年12月,拿到6000元国家奖学金后,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威师校)学生游栗茜让诗句激起内心涟漪,让回忆打开感恩之门,把敬意献给威师校教师。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有留住好老师的实际举措,有培养好老师的不懈努力,威师校持续多年实施的“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为骨干”的青年教师成长“135”工程,举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赴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跟岗学习造就了一支乐为、善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成了四川省欧光淋“中职德育名师工作室”、余德书“羌族刺绣和剪纸创新创意工作平台”、何文渊“名团干工作室”三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形成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科教师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有耀眼的明星,更有满天的繁星,正是由于教坛宿将、教坛中坚、教坛新秀付出了全部的热情与灵性,才得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人生出彩,促进全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撸起袖子干事业有拼劲

今年4月21日,威师校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创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启动会在学校隆重举行。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使命、责任和担当。会场上,老师、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甜蜜而又幸福的笑容,大家相互道贺、相互恭喜,相互鼓励、相互鞭策。作为全省具有中师学历幼儿园教师培养资格的8所学校之一,省教育厅把示范点选在了威师校,是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最好肯定。

专业与阿坝实际贴得更近些,学校才会走得更远些。自2011年正式开办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专业以来,威师校精准对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岗位能力需求,为全省民族地区输送了上千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全州各地幼儿园、培训机构骨干教师中均有威师毕业生,学生稳岗率达到90%以上,社会满意度长年在95%以上,深受地方、社会、行业,特别是家长好评。

岁月轮回,变换的是学生的面孔,不变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敬业。全校1200多名学生,从草地四县来的就有700多人,刚进校时,许多学生表达能力较差。正是借助每周星期一、三、五晚上7点至9点半的藏汉双语课和空暇时间坚持不懈的交流,学生双语表达能力呈现了二年级跟上、三年级流利的可喜局面。

用自己的热爱送走一批批合格的学生,又迎来一个个懵懂的孩子。回想授课的日子,甲么磋老师很有成就感:“每次讲课都有300至400名学生听课,不仅是藏族学生,还有羌族、彝族、汉族学生前来听课。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学校,改变命运,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沉下心去抓创新有韧劲

登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选择一座毫不费力就能登上的山峰,这不仅是对资源的错用,它还让你错失了一个成就人生的机会。眼前有山,胸中无山。不简单地做课程的实施者,而是根据学生需求,做课堂的创造者。秉持“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为了不断地追求教学这门无止境的艺术,威师校教师迈出了创新不息的步伐。

“函数y=f(x)与这台‘粮食加工机’具有相似的效果,自变量x的值相当于‘粮食加工机’中投入的小麦,将x从‘函数加工机’(虚拟的机器)的‘进料口’投入到‘函数加工机’y=f(x)中,与x对应的函数值y就会从‘函数加工机’的出料口出来。”如此讲课的是数学教师刘平,这是他运用了类比与迁移的思想,将数学中的“函数”与生活中的“粮食加工机”有机地联系了起来,“粮食加工机”是如何运行的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然后将有关“粮食加工机”的知识迁移到“函数”中来,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从2016年5月以来,刘平不断整合创新,编写了《威师数学校本教材》,把小学、初中、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纳入体系创新,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学生因为新教材的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成效初显,如何进一步做到接受并适应这种创新的教学,刘平还在充实和完善着。

学生的每一点可喜变化都凝聚了刘平的心血,也见证了教学改革的扎实步伐。和刘平一样创新的老师还有很多,王春老师为了讲好《阿坝乡土地理》,长期考察阿坝的地形、地貌,课堂上生动形象的阿坝实例受到学生热捧;彭娅老师编写的音乐教材,曲目全部选用阿坝藏羌民歌,被学生称之为“乡音”……

足不出户就可置身羌族刺绣与剪纸的艺术世界,余德书老师将自己和学生的作品在课堂上集中呈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有景观的看头,有文化的说头,有产品的卖头,有学好的念头。6月10日,首届羌族刺绣技能大赛在威师校举行,38名选手用贴近生活、体验实践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可感,可赏,可玩,可穿。通过花样设计、色彩配置、针法等,这些非遗瑰宝正被一些“00后”传承下来。学生李雨彤说:“我从小生活在阿坝,对自己本土的文化了解不多,余老师的课,特别注重技法的传承和讲解,作为新一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也正在成为值得点赞的软实力。

教师教得有干劲,教育活力不断增强;学生学得有兴致,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在威师校,课堂变得有趣、有效、有质感,学生们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小小课堂的重大变化,折射出一个重大命题的改革与推进——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践科学的教育理念,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这正是“品牌威师”的目标与理念。

扑下身子爱学生有亲劲

《今天,您自律了吗?》《疫情防控,我们为生命护航》《孩子,让我们读懂抗疫这本书》《听,大自然在说话》……守护平安,让学生心安。2月15日以来,学生们总能读到欧光琳老师专门收集、整理、制作的《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心理防护手册》,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战胜疫情的同时战胜心理恐慌,保持身心健康。

在威师校学生的成长轨迹中,总能发现教师精耕细作的足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崇高位置留给老师。

说自己有一个好学校、说自己有一群好学生、说自己有一群好同事、说自己有一个好儿子……千好万好,学前教育二班班主任徐娟唯独不提自己对学生的好。

“你今天精神很好”“你今天穿着很干净”“你今天上课没睡觉”……班上的学生不会忘记,日复一日的激励和唤醒,让后进生变成进步学生、优秀学生。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是她三番五次地给他们买水果,以平复宅校之急;2018年和2019年清明、端午假期,无法回家的学生更忘不了在她家其乐融融吃烤肉的场景。

“父亲节或母亲节,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拿到奖学金了,别忘了给爸爸妈妈买个礼物。”……家长们不会忘记,在她的引导下学生常有喜人之举。

徐娟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她的儿子正上高中。同事们不会忘记她带来的感动。从早上6点喊出早操到晚上10点查寝,给每个学生不同寻常的爱和关怀,每天发现学生的美,每天用爱为学生喝彩,给每一个学生以温暖,像妈妈带儿女一样带学生,学生亲切地称呼她“徐妈妈”。

而这一切,在徐娟眼里都是理所当然:“当学校把孩子交到我手上时,我接过的是一家人甚至几家人的希望和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怎敢懈怠?也许对一个集体来说,每个学生都只是几分之一,可是对我来说,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应该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让学校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数学老师熊丽上课时总是提着一捆书,其中必不可少余华的小说《活着》。谈及用途,她说这是给学生准备的。一旦发现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说话等,她总会让其课余时间读《活着》。读过该书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体会——活着太不容易了,要好好活着就应该好好学着。就这样,在熊丽所教的班级里,没有“坏孩子”,只有个性不同的孩子;没有“笨孩子”,只有兴趣不同的孩子。她说,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渴望被发现,自己要做一个看得见的人,影响学生。

从学生们的青春路过,也是从自己的生命历程中路过,点亮探索教育的心灯。徐娟、熊丽的努力,使得一种快乐、健康、科学的教学方式正在形成。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名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成就一个个好学生。

有了好风气,发展更顺气。正是教师的好戏连台成就了学生的好梦成真。近年来,威师校的学生毕业率均为100%,升学率达到95%以上,就业巩固率稳定在95%以上。

新闻推荐

打胜仗、零感染!四川赴京核酸检测队完成任务回家

检测队返川(图片由省卫生健康委提供)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刘佩佩)“欢迎回家!”7月13日下午,随着一架飞机着陆,四川赴北京核酸检...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