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编审张国文:王羲之对蜀中的向往,或来源于《华阳国志》
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编审张国文: 张国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常璩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变成自己的态度。常璩对于所处的乱世,是深恶痛绝的。”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编审张国文表示。
东晋永和三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军至成都。常璩勇敢劝说当时蜀中成汉政权的执政者李势投降,归顺东晋,使蜀中生灵免于涂炭之苦。到建康后,东晋政权重用中原故族,轻视蜀人。渐入老境的常璩便一心专注于著述,历经六年的岁月沉淀著成《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将历史、地理、人物相结合
《华阳国志》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该书将古代志书中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创立了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的方志体裁;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在《华阳国志》之前,常璩就已经是一位“畅销书”史学家。“常璩的书,曾被成汉当权者李寿作为国礼送给北方后赵石虎,常璩的声名早就传布于中原黄河流域。
“这一次在江南,《华阳国志》受到关注就不足为奇了。”张国文说,“碰巧”的是,常璩的时代还有很多牛人,如桓温、谢安、谢玄,以及被后世称作“书圣”的王羲之。“常璩和他的《华阳国志》,会不会影响到王羲之?”在张国文的推测中,《华阳国志》著成后,成为了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文化界弥散开来。
“我们没有读到常璩与王羲之二人有交集的信息。”张国文解释,王羲之出身于名门琅琊王氏,心高气傲的他自然不会与破国落寞的蜀中人士常璩有交道。“不过我发现,王羲之晚年对蜀中陷入到一种疯狂的向往之中。”
王羲之的疑问
常璩在书中几乎都做了回答
王羲之曾在其草书代表作《十七帖》中问朋友:“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巧的是,《华阳国志》的“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火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生动地记载了当时临邛火井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形,这也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煮盐的记载。
此外,王羲之于《游目帖》中说:“……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文字间满是对于蜀中景色的倾慕。还有,在《成都城池帖》里,王羲之多次向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问及蜀地风物,如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等。“其实熟读《华阳国志》的人都知道,对于王羲之所提出的问题,《华阳国志》几乎都做了回答,比如临邛县的火井。”
“大抵文人之间,各有相交、相处的尺度。但在东晋京师建康,两个伟大的文化人若是因为阵营的原因无缘相见,文字或许会建立另外的纽带,在表面的冷漠之中带领他们实质上相互抵达了。”说到这里,张国文的言语间还是不免有些遗憾,因为《兰亭序》和《华阳国志》这两座文化大山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挺立世间,邈然云汉,如果能碰撞些火花,那就太完美了。“或许,在常璩和王羲之的纪念馆里,二位可以握手、举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怡欣)记者昨日获悉,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工业信息安...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