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吃面食,我就像没有吃饭一样
□李俊三
菜分三六九等。上档次的菜,吃过,但吃得不多,大半辈子,吃得最多的还是家常菜。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的菜系。其中,川菜、鲁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八大菜系”。
说起这些菜,有的吃过,有的没有吃过。说心里话,我最喜欢的还是川菜。川菜有麻、辣、咸、甜、酸、苦、香七种味道,它吸收南北菜肴之长,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前不久去了一趟四川,地道的川菜让我的味蕾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享受。
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的1960年代贫穷的乡村。当时吃到的蔬菜品种也不少,但就是数量太少。生产队的土地主要是种各种各样的粮食,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等等,只在沟沟壑壑旁边的空闲地种上一点蔬菜,大都是白菜、萝卜等。也种茄子、辣椒,因产量太低,不会大面积种植。
秋天,家家户户都会分到生产队按人口分配的或多或少的大白菜、大萝卜,纷纷用独轮车推到自家的院子里,把大白菜的根削整齐,把大萝卜的缨子拧掉,放到早已挖好的地窖里。这些白菜、萝卜,可以吃一个冬天。
那些年,家家户户都有地窖。在当地,地窖分死窖窝子和活窖窝子。它们的区别是死窖窝子不留出口,把白菜、萝卜放进去,埋上土,就封死了。活窖窝子不同,它是一个不小的洞,还有洞口。
死窖窝子一般在院子外的空地上挖,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深可浅,这要根据自己家白菜、萝卜的数量去决定。死窖窝子里埋白菜、萝卜,埋进去一个冬天不去动它,待到来年开春才挖出来吃。
活窖窝子一般在院子的一角不妨碍行走的地方挖,长大约两米,宽大约三米,深大约一米半,翻到上面的土也有三十多厘米。这样的深度,在地窖里,人基本能站立。地窖的上面搭上木棍,盖上草苫子,再在上面盖上一些土,其目的是保温。在地窖的一角,留一个口,可以上下。在这个口上,盖一捆捆好的草团,不让风和雪钻进去。
过冬的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地瓜,以及香菜,都放在里面。在白萝卜、胡萝卜、地瓜的上面,盖上一些从村西的双新沟边上挖的细得可以流淌的沙土。这些沙土,有得天独厚的保鲜和杀菌作用。待到来年的春天,这些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地瓜,以及香菜,还像刚刚在地里挖出来的一样。
在农村,萝卜的用途最广,秋天可以炒着吃,冬天可以腌着吃。一年四季,腌制的萝卜,是当家菜。
我是吃着瓜子(腌制的萝卜)长大的,到现在,几乎一天也离不开瓜子。也知道,这种腌制的萝卜,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和亚硝胺,如果经常食用,这些盐类副产品在一定的情况下会诱发严重的胃病。但还是吃。我们也要相信我们有一个强大的胃,和它产生的强大的胃酸。
上高中的时候,去二十里外的镇上。周日,母亲会放上一点点油,炒上一些瓜子,装到罐头瓶子里。这些炒熟的瓜子是不够一个星期吃的,还得带上几个囫囵瓜子,用铁丝穿起来,和粗粮饼子一起,背到学校里。
现在吃菜和那时吃菜,是不同的。现在吃菜,是为了营养,那时吃菜,是为了把干粮带下去,填饱肚皮。那时的营养,靠干粮,现在的营养,靠肉鱼蛋奶、靠蔬菜,面食成了附属品。
那时候,大都吃粗粮,如果没有瓜子咸菜就着,是难以咽下去的。能够给予身体能量的也是这些粗粮。现在不同了,大量的肉、鱼、奶、蛋、蔬菜,给予人的营养,已经足足有余,面食,可有可无了。
但我不行,我离不开面食。即使吃肉、吃鱼、吃蔬菜,吃得再多,吃得再饱,我也要吃一点面食。如果不吃面食,我就像没有吃饭一样。
新闻推荐
今年4月初,安信信托(*ST安信,600816.SH)接到1400万元罚单,该罚单也创造了信托行业罚款金额之最。6月15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开了这...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