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李调元:“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访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川
李调元像
6月5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绵阳安州李调(tiao)元成功入选。李调元也是继大禹、李白入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后,绵阳市第三位入选的四川历史名人。8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川,为读者解读他眼中的李调元。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
记者:您长期研究李调元,在您看来,李调元是怎样的人?
王川:李调元是清代著名文化学者,也是清朝四川标杆式的学者之一。他一生满腹经纶,学问功底很深厚,涉及到了文学、史学、书画、戏剧、诗歌创作等很多门类。
李调元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就随父游学江南,青年时期就与文学泰斗袁枚、大学士纪晓岚等大学问家过从甚密。曾参与国家《四库全书》的编纂,而且以一人之力编撰了《函海》《续函海》,类似于以私人之力编纂《四库全书》式的集成型文化工程,填补蜀学文库之遗漏,这个是很了不起的。
《函海》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四川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古蜀学的里程碑之作,对巴蜀文化和中华文化有很高的建树。《函海》的刊行,整理蜀学文献、振兴乡邦文化,使李调元成为学贯古今、博大精深的一代学者,说他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当之无愧。振兴巴蜀文化,这也是李调元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最主要的原因。
记者:在评选出来的10位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他们来自政治、文学、思想、教育、科学、史学等各个领域,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其他9位相比,李调元有什么特点?
王川:在评选出来的10位历史名人中,我认为李调元是比较特殊的一位。说他特殊,一是他的才情,自幼被称为神通,以后又是才子,且跻身清代四川三才子之列;二是他对于四川文化的酷爱,他的成就和我们四川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他组织川剧伶班,着力扶持、大力推动川剧的兴起;他融入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整理、编撰的《醒园录》一书,是川菜的第一部理论著作,为本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李调元被誉为“川剧之父”、“川菜之父”。这些可以看出,李调元是一位地方文化的传承者,他用自己的行动推动了乡邦文献的整理与传承,为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除了编写《函海》《续函海》外,李调元还有哪些成就呢?
王川:李调元一生著述极为丰富,达130余种,除了《函海》《续函海》外,他还撰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蠢翁词》等文学作品,《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赋话》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
此外,李调元曾到广东、河北、北京等地为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考中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他在职期间,心系苍生,积极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如他到广东任学政二年,在任期间设立书院,注重培育人才,推动了粤省教育的发展,当地好学蔚然成风,至今广州市、茂名市等地仍流传着他的故事。李调元的诗歌成就,在十八世纪的朝鲜半岛受到了追捧,多位朝鲜半岛诗人将他视为知己,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记者:李调元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在您看来,绵阳应该怎样打造这一文化名片呢?
王川:目前,绵阳市有李调元出生地院落、万卷楼遗址、书冢、读书台。我认为绵阳可以利用这次入选的契机,在李调元文化资源摸底工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李调元学术研究、全力创建李调元文化传习基地、精心策划李调元品牌文化活动、鼓励创作关于李调元的文艺精品力作、积极打造李调元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发李调元优秀文创产品的“六个一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相关链接
李调元(公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罗江人,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考中进士,历任吏部主事、广东乡试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获罪流放伊犁,后发回原籍,削职为民,在家乡刻书、藏书十万卷,并著述直到终老。
《函海》书名出自《汉书·叙传上》:“函之如海,养之如春”,寓意“如大海般包容万物,如大海般养育万物”。该书共集图书160多种,合编为40多函、800多卷。内容从魏晋一直到清朝,包括历史、考古、地理、农学、医学、文学、方言、音韵、民俗、姓氏、川剧、川菜等方面的研究记载,是乾隆以前历代四川学人的专辑总集,堪称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蜀学文献的整理、保存、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闻推荐
四川省储备170万公斤救灾备荒种子今年,四川省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总量将达到170万公斤,其中救灾种子34万公斤,备荒种子...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