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寻找雕塑的“惊喜” 记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张翔

达州日报 2020-05-22 09:22 大字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我。世界。梦》 (玻璃钢着色)

“很久以前便厌倦了‘做’雕塑,我只想寻找雕塑。”作为从达州走出去的艺术家,又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张翔被特邀参展515艺术创窟的艺术季开园活动。十多年来,张翔参展、获奖无数,复制现实的刻板行为令他难以忍受,他渴望与“雕塑对象”建立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关系,发现日常以外的神秘,也因此,张翔的“雕塑”作品常有出人意料的惊喜。

接受家乡“检阅”

高中考入川美附中,张翔便前往重庆求学,先后入读川美雕塑系和荷兰海牙自由视觉艺术学院。留校川美后,张翔回达州的时间和机会更少了。“接到515艺术创窟开园展的邀请我很开心!这让我有机会把所学所想所感展示给故土之人。”对仙女洞的认识,张翔还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鬼斧神功的岩洞,废弃的炸药仓库,涓涓流水,土路泥泞,一片青山,那是儿时春游之地,存放着许多的童真回忆。

“仙女洞改头换面为515艺术创窟,参展于我而言既是惊喜也是挑战,就像家乡对我的一次‘检阅’。”多年来,张翔奔赴各国各地参展,向外输出他的创作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但对于孕育他的故土,张翔一直抱有别样的深情,借助“515”这个空间平台和机会,他希望给这片熟悉的土地、这群熟悉的人,展示一个不曾了解过的张翔。张翔告诉记者,“515”在地创作的过程,整体感觉就是很刺激、很兴奋,全程痛并快乐着。

1号馆隧洞由西西里亚、邓筱、唐勇和张翔四人一起完成,“或许出于对明亮世界所提供的安全感的渴望,又或是对日常生活浸润的怡然憧憬,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光’作为材料。”隧洞最里面的大发光体就是张翔此次参展的作品。他认为,洞穴的空间结构独特且神秘,它自己本身就能产生如同黑洞般的巨大吸力,使得人不自觉地走向最深处。好奇和探秘未知是人类的天性,这个过程还会伴随强烈的疑惑和焦虑。

“如何消解迷茫”是张翔首先确定的创作核心,大方向上试着让人与空间内部形成特殊又轻松的对话关系,几番思索,便有了“有空间的光,有叙事的光,有生命的光”的想法。从最初的构思雏形到展出成品,张翔的改动并不大,他最终选用充气装置、LED灯、轻质碎屑、音频为原材料,做了一个550×570×650(厘米)的发着光的充气装置,并取名为《光体》。

去发现,再创造

很早,张翔就有了属于他的工作室,但他却不爱待在里面。“工作室应该是没有外在空间限制的,我更喜欢到各处去捕捉那些活生生的瞬间,所以我现有的工作室更像是个仓库。”张翔告诉记者,成型的雕塑从客观来说是死的,像个遗迹,即使存在“美”,他却还是无法从中获取人工行为过程的快感,呆板生硬的写生式雕塑枯燥到令他丧失创作冲动和灵感。

于是,他跳出原有框架,长期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慢慢地,一些“雕塑”的模样不仅出现在他脑子里,还逐渐清晰细腻起来。“在寻找中,我渐渐意识到,其实对雕塑本身和对象我都不感兴趣,真正让我欣喜若狂的,是把‘东西’,如何转变成‘雕塑’的过程。”张翔把这个过程称作抽象的“结构”。实际动手创作一个作品前,要先去“发现”,在这一层面,创作者带着他独有的主观意志,去看、听、感知周遭的人、物、事,当某种感觉或东西来临时,创作者就能猛然抓住。“发现”的工作是张翔长期且随时随地进行的,每去一个地方,他总或多或少有些收获,即使有时只是不成型的实物和概念,但却都能给他些微启示。

从脑袋中提取各种捕捉到的生活碎片,将其拼接重塑,这才是最让张翔感到费脑的过程。“雕”是对作品外形的打造,“塑”才是作品核心思想的表达。很多时候,最终成形的作品难以看出对象原型,却又能很快窥视到创作者内心的某一角落,而后引发观者产生思考。

惊喜总在路上

在美术这一领域,张翔不是半路出家,虽然艺术美育的概念在他儿时未大面积普及开,但他自小莫名喜欢美术,父母也就一路支持着他。年纪尚小时,张翔也像其他男孩子一样总是坐不住,四处疯跑,但只要是画画,他便一定能静得下心。儿时,在人民公园里的少年宫和学校上美术培训班,他打下了好底子;中考时,得知川美附中招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考,竟然名次靠前被录取了。川美附中和达一中同时摆在张翔面前,专攻美术,还是和别的孩子一样继续学习文化,他做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

相比普通高中。川美附中的学费高出不少,因为经济上有压力,父母将招生简章原学费一栏改写成“天文数字”。眼看所有的努力和梦想可能要付之东流,张翔很是失落,但他明确知道自己的意愿,向父母坦白了内心所想,最终得到父母支持,入学川美附中。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对美术也有了更宽泛的认识。面对油画和雕塑,喜欢未知和挑战的他毅然选了雕塑。创作路上,那些充满了未知的、等待被发现的一切事物都让张翔兴奋。将日常材料,以别出心裁的制作方式,置换到陌生境域,使之产生戏剧性,不论个展,还是群展上,张翔极尽所能地展示解构和重构物件、功能、理解等,这一魔法般的能力让不少人认识和了解到张翔。

近期,他正忙着“‘中国力量’四川美术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题创作展”,以及“‘见行’——现场的艺术生产与构建”这两个展览,“我一直在路上找惊喜,希望给观众带去更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新的思考。”

□本报记者 杨蕙菱/文

新闻推荐

到2022年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

四川省推动川茶产业振兴到2022年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集中打造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和茉莉花...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