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四川重磅新政强基层:每年约10%公务员招录计划用于县乡选调生

澎湃新闻 2020-05-21 14:24 大字

四川出台若干措施加强基层治理人才支撑

亮点解读

保存量促增量

做好基层治理人才“引育留用”

为引导更多基层治理人才在基层汇聚、成长、成才,针对基层一线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我省七部门近日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人才支撑的若干举措》。

该《举措》如何对症破题,又有何亮点?5月20日,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健委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做客省人才办与四川日报·川报观察联手打造的“天府英才”信息平台,对此进行了解读。

保存量

改变招聘方式引人才

完善激励机制留人才

“四川地处西南内陆腹地,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一些边远乡镇人才吸引力差,导致基层公共服务力量薄弱。”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岗位吸引力差,是人才进不来、留不下的症结所在。

如何对症破题?改进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方式是关键。《举措》提出,持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每年拿出10%左右的公务员招录计划用于县乡选调生招录,名额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以基层卫生事业单位为例,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放宽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等地区县、乡卫生事业单位考核招聘条件,并支持基层采取特设岗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推动实行“岗编适度分离”是《举措》的一大亮点。“推行“岗编适度分离”不是全面铺开,而是重点在基层教育、卫生等事关民生的特定行业。另一方面,它不是长期性的,即干部人才到基层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可回到原岗位。”省委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鼓励各地在政策范围内,因地制宜大胆进行创新探索。

“引进来”更要“留得住”。《举措》提出,完善和落实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倾斜政策,以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职称审评标准应符合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实际。”人社厅相关负责人直言,我省将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工作业绩和基层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不把论文、科研成果等作为职称审评的限制性条件;对在基层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可提前1年;专业技术人才援藏援彝服务期满1年及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的,可提前1年申报高一级职称。

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给予安家补助、医疗、子女就业等保障服务,想方设法解决干部人才后顾之忧。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财政预算支出只减不增的情况下,专门调剂“天府英才”工程资金预算安排,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乡工作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安家补助。同时,还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对符合入选条件的急需紧缺人才制定实施奖补政策。

促增量

定向培养紧缺人才补短板

引导优质资源向基层流动

如何解决部分领域人才紧缺难题?《举措》提出,结合基层教育卫生、农林水牧渔、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人才急需和事业编制空缺情况,开展急需紧缺专业大学生定向培养。

“具体来讲,我省将组织高校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方式,并在深度贫困县实行降分录取政策,优先对深度贫困县生源定向招生。”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提高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素质,开展基层干部人才培训提能是核心。对此,民政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我省将加强川渝合作,开展省际间人才合作培养和双向交流,相互学习有效经验;支持各地通过补贴、一次性奖励等措施,鼓励基层干部人才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

如何用好现有人才资源?“输血”与“造血”并重的理念在《举措》中得以体现。

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举措》提出,通过设立“候鸟型”工作站、推广“周末工程师”等做法,鼓励基层吸纳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兼职兼薪、按劳取酬。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打造属于当地的基层治理人才队伍。《举措》提出,加快推进“医联体”“校联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向基层流动。“以“医联体”建设为例,将以托管医院选派人员为核心,组建“1+N”管理团队,托管医院接收被托管医院专业技术人员进修,以提升被托管医院管理水平和本土医疗卫生人员能力。”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解释,我省将整合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教育力量,选择内地优质学校,以“校对校”方式结对帮扶为重点,通过支教教师选派、校长教师跟岗学习、送教送培、网络平台和资源共享、资金物资援助等,引领帮扶深度贫困县培养一批各方面过硬的骨干知名教师,创建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校。

内容来源丨川报观察

主编:蒋映春

原标题:《四川重磅新政强基层:每年约10%公务员招录计划用于县乡选调生》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世界蜜蜂日”昭化甜蜜绽放

本报讯(记者张立峰)5月20日,2020年“世界蜜蜂日”中国西南分会场暨四川主会场活动在广元昭化区举行,全省蜂业企业、专业...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