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成渝两地如何唱好生态环境“双城记”?

广元日报 2020-05-17 00:31 大字

核心观点:

●良好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动实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成渝两地应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山水相连的城市,应联手推进双城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张厚美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渝两地应一起奏好“生态曲”,共同唱好“双城记”。

众所周知,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主要交汇地带。成渝两地都处于四川盆地、长江上游,四川有43万平方公里土地处于长江流域范围内,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地。96.5%的面积地处长江流域,涵养着长江27%的水量,生物资源种类列全国第二,大熊猫国家公园80%以上的面积在四川。而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域内长江流程679公里、居上游各省份之首,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容量300亿立方米、占库区总容量的76.3%。成渝地区自然禀赋优良,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动实践。发展绿色经济、生产绿色产品,不仅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要找准深度融入的“切入点”,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生态环境政策、生态资源、生态产业等各要素同向融通、同频共振。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就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成渝地区应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同频共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等生态廊道建设,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环保标准统一,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同时加强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协同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支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对接、联动发展,共建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

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成渝两地应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山水相连的城市,应联手推进双城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大气是流动的,存在着相互传输影响。单靠某一个地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在一个区域内应采取一些协同的联防联控行动,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完善川渝两地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突出交通污染和PM2.5、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以实现成渝地区优良天数增加和PM2.5浓度下降为重点,持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简化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共同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加强联防共治,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岷江、沱江、涪江、渠江、乌江等七大流域水污染防治,组织实施跨界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沿江区域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动建立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联合实施成渝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开展交界地区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试点;深化邻近区域固废土壤污染协同处置,深入推进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建成覆盖川渝两地主要污染源的监控设施体系。完善环评审批会商机制,推动川渝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开放合作和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尽早落地建设。成立川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协调小组,定期研究讨论联合执法工作中的热点、重点以及重要协调事项,每年组织跨界污染问题联合执法行动。

事实上,优秀的城市总是成双成对的,也就是俗称的“双城记”或“双子星”,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有不同的“双城记”,比如京沪、京津、广深、宁杭等就是典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打破行政壁垒,是成渝合作共赢的关键。要用好“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窗口期”,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接,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建立更高质量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考核体系,真正把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硬指标。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区域生态廊道、绿道衔接,促进林地绿地湿地建设、河湖水系疏浚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修复。川渝两地应积极探索建立常态化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干流、嘉陵江等重点流域试点开展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共同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支持;推动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基金,探索建立排污权跨区域交易机制,共同争取国家设立环保基金成渝地区子基金,加大地方生态环保专项债券规模。守住源头,保持清流。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生态环境休戚相关。四川盆地的江河汇流处,诞生了大大小小的众多城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非常契合成渝地区的生活调性与自然环境。比如成都打造公园城市,而重庆本身就是山城,这也可以说是对“网红城市”的最高加持。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需要倡导和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应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推进节能降耗。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引导市民践行绿色消费方式,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让绿色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环保服务支撑体系。理顺城乡污水管网建设管理体制。严明生态环保责任制度,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区块链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地域之间是标兵与追兵,合在一起就是同频共振的“双城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最终是要形成带动作用,促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如何在成渝“双城记”的协奏曲中唱响生态环境保护“好声音”?只有秉持“一家亲”、立足“一盘棋”、唱好“双城记”,在深化生态共建、污染共治、机制共商、环境共管上不断加强务实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才能为两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带来更广空间、更多期待。

(作者系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新闻推荐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首批志愿者已接种

5月16日,记者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医科院生物所)获悉,5月13日,由医科院生物所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