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蒋蓝:“骑桶飞翔”的思想叙事

四川经济日报 2020-05-13 06:50 大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黄晓庆

“它由葡萄酒桶生发出诸多想象,可谓天高地阔,古今中外。这种介入日常事务或公共经验的方式,为散文写作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它有着百科全书的风格和引人入胜的魅力,断片式的写作,表达了思想的发散,让写作游刃有余。”

“蒋蓝就像一名技艺高超的箍桶匠,把缤纷之物尽情编织进他的魔桶。诗意如桶中之水盈溢而出,带给人智慧与清凉之美。这是一篇思想之书,杂花生树,移花接木。别开生面,异彩纷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金木水火土尽在其中……”

5月7日上午,第十一届“万松浦文学奖”颁奖暨作品研讨会上,颁奖评委、烟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洪浩,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三院一馆创意写作研究所所长瓦当等文学大咖分别给予蒋蓝及其获奖作品《桶的畅想录》极高的评价。

有人说,在当今中国散文界,蒋蓝是一股清流,其文字锐利、怪诞、神秘,指天画地,极富趣味。

也有人说,蒋蓝是多彩的,其文风为复色,既蓝,亦青,甚是缤纷。

从文以来,蒋蓝斩获了包括中国散文专项最高奖——朱自清散文奖在内的多项大奖。

“拆下肋骨做火把,尽余生之力绵延思想随笔的河流。”发表获奖感言时,蒋蓝说,这次以“桶”之名斩获“万松浦文学奖”,他亦开启了一个更为缤纷的文学世界。

2019年,蒋蓝做客万松浦书院

借别人的“桶”装自己的鲜血和眼泪

《桶的畅想录》,是一篇2.5万字的思想随笔,从法国葡萄酒桶到卡夫卡的木桶骑士,到自贡盛装卤水的皇桶等,全文共43个片段。如瓦当所言,蒋蓝在词与物之间自由穿梭,从书籍、历史、生活中采撷众多的意象、隐喻,共同箍成一只桶的万花筒。通篇像展开的木桶,像折扇,也像屏风,像莫比乌斯环,呈现出复杂而瑰丽的精神拓扑学结构。

《桶的畅想录》试图从形而下的桶上升到形而上的桶,表达桶对于一个人思维的禁锢与边界。没有边界的桶就不成为桶,而有了边界,人们往往想要打破边界。文章提出和思考了这一悖论问题。

在接受《四川经济日报》专访时,蒋蓝告诉记者:《桶的畅想录》又名《桶的精神分析》,起笔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3年左右,历经5年。他将阅读中及生活里与“桶”有关的精神感悟提炼、发散写成了43个片段。文章表面写各种现实中和文学中的“桶”,实是把“桶”做了很多隐喻性的延伸,不露痕迹地反讽现实,引人深思。

比如,其《桶中日月》的断片写道,箍桶匠某天见到昔日的木匠,该木匠现在升格为木雕大师了,他用简洁明了的心得开导箍桶匠,一桶欲溢而未溢出的净水,又因为浮起了一朵暖云,故而水面高于桶面,那才是圆满。但这在箍桶匠看来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桶面是领导,一旦提高水平,也必须臣服其下,哪里有脱离领导的鱼儿呢?何况如今的桶面太高了,自己只能是独坐枯井的青蛙。木雕大师甚至还说:“混了这么久,看来,你还是箍桶匠。”

文中这个片段通过箍桶匠和木雕大师的经历和对话,反讽了如箍桶匠一般在固定的思维框架里思考和行事的人,只知桶中日月,不管桶外世界。其间,也隐喻了蒋蓝曾经写的思想文体散文因很多编辑看不懂而常常遭遇退稿的经历。

蒋蓝说:“我写的每个断片乃至每句话每个字都有自己对‘桶’精神的思考在里面,其实是借别人的‘桶’装自己的鲜血和眼泪。”

“拆下肋骨做火把”绵延思想随笔的河流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蒋蓝的文字风格与众不同。他的文字尖锐、跳跃,且张力极强,纵横跨度很大,若没有一定文学积淀的人读之,不反复咀嚼可能不知其“味”。

这源于蒋蓝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保持了三大特点:一是断片体写作,二是写作对象特别,三是悖反思维。

“断片”特指古希腊以降的一种思想性文体。蒋蓝称,从古罗马皇帝奥勒留《沉思录》,到帕斯卡尔《思想录》,体现的是思想大于文学的特点,而这种文体写作在中国的文脉中少得可怜。蒋蓝走上断片体写作道路,基于一场困惑。

1986年,蒋蓝开始诗歌创作。几年之后,创作便进入瓶颈期,反复徘徊,难以突破。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鲁迅的《随感录》及包括张炜、刘心武、毕淑敏、陈祖芬等当代著名作家的《名家心迹丛书》。尤其在张炜十多万字的断片集《精神的丝缕》中,蒋蓝被其思想的深邃和独立思考的魅力所震撼。

“张炜将历史、哲学、文学等各种内容打通在文体里,集中展示了一个人在孤独、困难时面对世界的思考,不是战天斗地,而是想办法与之和解。”蒋蓝当时瞬间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在反复研读八九次之后,开始了断片体思索、创作之路。

那时起,蒋蓝喜欢随身携带小本子,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思想随感,长的成千上万字,短的只一句话一个片段。曾经一个黄昏,蒋蓝站在龙泉山,见一只鸟儿逆着光独自凛然飞过山口,对生命肃然起敬的他便写下至今最短的断片:“一只鸟翻过山口,比黄金还黄金。”

成年累月,蒋蓝勤奋高产,已写下了近百万字的思想随笔。

除了文体特别,蒋蓝写作主题的切口也颇为特别,喜欢“冷门”。近年来,他系统写了木桶、火焰、青蛙、豹子、乌鸦、失眠、阴影等系统精神分析文章,蒋蓝笑着说:“可能将来还会写一组关于苍蝇的。”

“思考问题如同手电筒的光照亮一个事物,换一个角度或许能投射出不同的感觉。”蒋蓝说,写作中,他特别喜欢用悖反思维或侧向思考引人深思,比如,写张献忠,他不会赤裸裸地写他是“杀人犯”,而是用了更为诡异的描写:张献忠两袖清风,健步登上主席台,从腰间缓缓地拔出刀来,刀还发出了像一个女孩的嘤咛之声,然后他把刀轻轻地挥向人的脖子,他以四两拨千斤之法,所有的脑袋迎刀而落……

星光不负赶路人。蒋蓝的断片体文学作品从不被人认同跃越到不断得到《人民文学》《作家》《山花》《大家》《中国诗歌》《天涯》等主流杂志的连续刊载,并获奖无数。2016年问鼎中国散文专项最高奖——朱自清散文奖。同年,其独树一帜的辞典式散文《豹典》获得成都文学院授予的税后19万元特等文学大奖,在全国引起很大关注。

“这次获奖昭示我,即便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思想和思想文体也不是孤独的。”蒋蓝说,在一个文学散文唱“绝对主角”的汉语散文领域,思想随笔等一直被很多刊物视为“鸡肋”。这次获得久负盛名的“万松浦文学奖”,他表示:“坚定‘拆下肋骨做火把’的文学信念,尽毕生之力延续思想随笔的河流。”

蒋蓝与张炜(右)

踏遍乡野以“大地品质”为四川立言

在中国文学的河流中,庄子、司马迁、张炜如蒋蓝心中的三座灯塔。

庄子想象力极为丰富,是飞在空中的鲲鹏,司马迁脚踏实地,是文字里翻涌着波涛的史记人,被蒋蓝视为“上下”结合、孜孜以求的文学精神两翼。蒋蓝将坚持“双脚平地走,灵魂高处行”的文学理想。而张炜则是当代作家中,对蒋蓝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张炜盛揽多项文学大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跻身中国一流作家之列。

在蒋蓝看来,张炜的文学成就与他在齐鲁大地上留下的脚印是成正比的。张炜被称为大地型作家,他常常一个人,带上几件衣服和本子,买票坐车上山下乡收集素材,记录民俗传说,看百姓生活,问民间疾苦。整个齐鲁大地,凡是通公路的村落他几乎都去过。

在张炜的影响下,蒋蓝从事文学写作后,也不忘这片养育他的巴山蜀水,大量围绕四川相关的人与物著书立言,已出版《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踪迹史》《锦官城笔记》《春熙路史记》《极端动物笔记》《媚骨之书》《至情笔记》等500多万字作品。

世界沧桑在脚下,蒋蓝从容不迫、浩荡深邃的文风也是在书本与巴蜀大地之间,上下求索,东奔西走,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蒋蓝创作严谨,力求真实,主张非虚构写作。一方面他钻研地方志,在书本里深挖和记录四川各地各种掌故和轶事、精气人才。这些年,他对川内的历史如数家珍,还被邀请参与了大大小小百余场有关四川历史的讲座。

一方面他与那些只坐在书斋里做学问的学者不同,常年风尘仆仆,实地奔走历史发生之地,穿行于名山大川、穷乡僻壤之间,试图填补蜀地的一些空隙,掀开被遮蔽的角落,试图接通折断的脉管,打捞被人忘记的人物。

在创作《踪迹史》和《黄虎张献忠》两部著作时,蒋蓝深入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进行田野考察,他取证的区县均超20个以上。

蒋蓝说:“一个好的作家,不仅要有独立的思想,还要身体力行到山水之间、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生活,这样才能保持自己永不衰竭的创作能力。”

明年,蒋蓝将推出一部长达60万字的《成都传》,将带领读者穿越成都两千年的城市发展史。

新闻推荐

受贿数额巨大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总会计师郭云被公诉

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号5月12日消息,日前,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总会计师郭云(副厅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经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指...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