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记》 陈姑赶潘笑点多
《玉簪记》剧照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旗代车”,川剧传统表演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在没有一滴水、不见一座山的舞台上,通过演员“以桨代船、无水行舟”的程式表演,营造出满台山水的意境。这样的诗情画意表演是戏曲写意本原艺术特征在舞台上的典型呈现。“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万马千军”的自由时空和写意美学原理也在这样的程式表演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传统川剧《白蛇传·船舟借伞》《宫人井·别洞观景》《玉簪记·秋江》等折子戏中,都有这种以桨代船、无水行舟的诗意表现。这种“以无胜有、载歌载舞”的表演程式,充分扩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和演员的表演空间,为观众所乐见,也为演员所喜欢。
源自同名传奇的传统川剧《玉簪记》,为川剧“江湖十八本”之一,演绎的是南宋年间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爱情传奇。故事讲述书生潘必正应试落第,取道金陵,去女贞观中看望观主姑母,并暂居观中攻读诗书。道姑陈妙常月夜抚琴,悲叹身世;潘必正寻声相遇,以琴挑之。从此二人诗笺酬和,两情甚洽。熟料此事为观主觉察,老观主逼潘必正再次赴试。妙常欲送行,为观主所阻,遂赶至秋江,雇小舟追赶,二人舟中相会,互赠玉簪及鸳鸯坠为证,同订百年之好,后潘必正及第授官,与陈妙常结为夫妻。川剧《玉簪记》故事情节浪漫而不乏喜剧色彩,人物性格可爱,爱情坚贞不移,其中《逼侄赴科》《秋江》两折常演常新,载誉海内外。
《玉簪记》从过去到当下,都是川剧舞台上传承演出较多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一出传统经典,2013年,重庆市川剧院经典重排,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川剧小生演员孙勇波在剧中主演潘必正,李秋萍扮演陈妙常,川剧名丑罗吉龙在剧中《秋江》一折中扮演艄公,孙群扮演老观主,万多、王琦扮演进安,青年小生演员杨坤昊、徐超扮演二娃子。
2019年,“青春版”川剧《玉簪记》又由重庆市川剧院排演,曾在2013年演出中扮演二娃子的优秀川剧青年小生演员徐超接过梅花奖演员孙勇波的衣钵,在青春版《玉簪记》中担纲主演潘必正,而在2013年版中扮演众道姑之一的重庆市川剧院优秀青年旦角演员周星雨,则担纲主演陈妙常,跌宕的剧情、唯美的舞美、婉转的唱腔、动情的表演,在青春靓丽的“生旦”组合演绎下,传统经典为观众带来了新鲜唯美的观感。
在全本《玉簪记》的演出之外,剧中《逼侄赴科》《秋江》两折的演出则更为常见,《秋江》一折中的无水行舟,《逼侄赴科》一折中的“二度时空”等精湛的表演常为川剧观众所津津乐道。
《玉簪记·秋江》(俗名《陈姑赶潘》),表现道姑陈妙常雇船在秋江河上追赶潘必正,几经波折,二人相会船上,互赠玉簪、鸳鸯坠作为订婚信物,以表矢志如一,忠贞不二。这折戏中诙谐的艄公与着急的陈姑在舞台上紧张而又谐趣的表演、追赶潘必正过程中的“无水行舟”的表演,最为观众喜闻乐道。通过老艄公的调侃,把陈妙常急切想追上心上人潘必正的心情,演绎得惟妙惟肖而又趣味横生。
《玉簪记·逼侄赴科》这折戏唱做并重,以喜剧表现手法抒发潘必正与陈妙常这对情人离别时的伤感,扮演潘必正小生演员的扇子功、褶子功和“转身飞跪”等绝活表演都为该折戏增添了有趣的观赏性。特别是潘必正借拜别老观主之机用“双关语”与躲在老观主身后的陈妙常“一语双关、二度时空”的表演更是让观者忍俊不禁。
《逼侄赴科》这折戏是川剧小生演员的功夫戏,也是众多川剧名角的代表作,著名川剧小生演员晓艇说他小时候就在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袁玉堃演出的《玉簪记》中扮演过书童进安和艄水二娃子,后来自己接棒扮演潘必正,并于1984年在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推荐演出”中演出《逼侄赴科》,荣获首届戏剧梅花奖。此后,川剧小生演员由扮演进安、二娃子的配演成长为主演潘必正的“师带徒”模式也基本成为一种约定俗成。
《逼侄赴科》也是另一位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川剧小生演员肖德美的代表剧作,近年来活跃在各大专院校课堂,传播普及川剧表演艺术的川剧名角肖德美,其在《逼侄赴科》这折戏中儒雅、书卷的表演和出色的折扇功、褶子功,每每博得高校青年教师和学子的点赞和追捧。
新闻推荐
即时评把“紧日子”作为一种倒逼□刘志杰在夏天,在战“疫”特殊时期,我们迎来了极不寻常的省两会。会议的形式因疫情而...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