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烹饪大师专访中国烹饪大师、、川菜大师彭子渝川菜大师彭子渝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川渝齐心川渝齐心
专访中国烹饪大师专访中国烹饪大师、、川菜大师彭子渝川菜大师彭子渝 川渝两地餐饮业发达,一到晚饭时间餐馆一座难求。
辣椒是川渝两地菜品的灵魂。
彭子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戴竺芯 摄影 杨涛
目前,川菜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已经达到了40%以上。在国际上,川菜在中国菜的占有率更是可以占到一半以上。正是由于其适应性广泛,因此,大家都能在川菜中找到喜欢的菜。
辣椒革命引爆巴蜀味蕾
记者:辣椒作为川菜中的重要调味品之一,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川菜中使用的?
彭子渝:说到川菜的历史,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两段。一段叫做历史上的川菜,另一段叫做近现代的川菜。为什么这样分?主要还是考虑到辣椒的引入。
辣椒是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到了清朝中期进入了四川。根据清嘉庆年间文史记载,四川那时候才最先出现海椒。国内很多地方都叫辣椒,但四川和重庆这边,老百姓都习惯叫海椒。这个称呼很有意思,海椒海椒,海边来的,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辣椒是从沿海地区传到我们四川盆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川菜的模样,是因为辣椒引入四川和重庆而形成的。辣椒最初进入中国,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一种花来引进。后来人们发现它的果实别有风味,才把它引入菜肴,作为烹饪佐料。
记者:川渝人是如何将辣味做到极致的?
彭子渝:川人自古就是“好吃嘴儿”。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蜀志》说道,古蜀人“尚滋味”“好辛香”,这是古代川菜的最大特点。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赋予丰盛的食物,为了让食物鲜美香辣,有人将花椒猪油作为辛香的调料。这就为辣椒引入川渝做了铺垫。因为四川盆地的口味特点,辣椒与川渝人一拍即合,成了最佳调味品,发展为川菜之魂。
其实,我们说起辣椒,不仅是四川吃,湖南、江西、贵州、云南也吃,北方部分区域也吃。总的来说,辣椒还是以西南地区为主,这和西南地区气候比较潮湿有关,这个味蕾的选择也是天然的。
但我可以说,川渝人在吃辣椒这件事上是最为巧妙的。四川人和重庆人用辣椒,不是追求辣,而是为了香。川菜为了让辣椒出香,把辣椒加工成各种样式,比如烧开的油煎海椒面、用辣椒做豆瓣等,各种香味组装在一起,都是在追求香味。
人口迁移丰富川渝滋味
记者:除了辣椒引入,还有哪些对川菜发展变革产生影响?
彭子渝:人口的迁徙对于川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近现代第一个时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了各地的美食,在包括我老家重庆的老四川地区得到了包容、接纳和发挥。我认为,川菜最为高明之处就是将拿来之物为我所用,赋予其川风,给予其川味,改造成为川菜。比如,食鸡不见鸡的四川名菜“雪花鸡淖”,实际上最早发源在北方,经过川人改良,最终变成四川名菜。
第二个时期是抗战时期,川菜也得到了发展。抗战时期,诸多达官贵人来到四川盆地避战,特别是陪都重庆。他们也带来了许多精致的美食,促进了川菜的发展。
再一个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江浙的、东北的大量工矿企业连人带设备火车拉到四川,安家落户,这又促进了川菜的进一步更新。
第四波就是改革开放后,全球美食开始了丰富的交流。比如,川菜将西餐的装盘方式、日本料理的色彩运用等等,都融入了进来。
所以说,任何事物都必须赋予其新的元素才能够得以长久,川菜之所以在中国菜系中有名,其原因就在它善于吸收新事物,不停地发展和进步。
保有精髓不减川烹川味
记者:如您所说,川菜不停地在吸收外来的新事物而发展变化,那为何没有被其他菜系同化呢?
彭子渝:川菜之所以能够不被同化,是因为它把握住了口味。虽然引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但是川菜始终将川味保持得很好。
我说过,不管是成都的上河帮,还是重庆的下河帮,川渝各地的厨师们用高明的拿来主义,让其他菜肴为我所用,辅以川烹,施以川味,让来到四川、重庆的菜,最终都姓了“川”。
川菜的二十四种味型,是全国所有菜系里最多的,加上特色的烹饪方法,形成了百菜百味的特点。
记者:川菜为何能够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彭子渝:川菜下面不同的流派,比如上河帮、下河帮等等,类似京剧,每一个流派都有各自的特色。我们可以这样说,川菜所有的菜品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反过来,全国每个人都能在川菜中找到喜欢的口味。
川菜的适应性非常强,而这种特点又使川菜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菜系。为什么我敢说是第一大菜系呢,可以用数据说话。目前,川菜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已经达到了40%以上。在国际上,川菜在中国菜的占有率更是可以占到一半以上。正是由于其适应性广泛,因此,大家都能在川菜中找到喜欢的菜。
求同存异川渝互取其长
记者:成都和重庆的川菜各有什么特点?
彭子渝:它们都是川菜,都具有川菜的基本特色。但成都、重庆的文化背景不一样造成了一些差异。
成都历史上就是休闲城市,着重发展的是休闲文化;重庆三江交汇,因为码头而生,因此更注重码头文化。两地对川菜的取舍是有侧重的,表现方式略有不同,在制作过程中也体现了两地不同的性格。重庆的菜品更粗放、大气,对调味的使用更为极端;而成都对菜品的要求则更为精细,口味更丰富、平和。
我还是先讲讲火锅。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成都只有一家火锅,在老文化宫对面,叫做川南毛肚店。火锅发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庆码头边,而成都的火锅大量兴起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
在重庆,火锅非常接地气,就是现在还是有街边摊,一台土灶、几根高板凳,打着胴胴手拿蒲扇吃起来;到了成都,风格就变了,大家喜欢在空调房里吃,菜品也摆起盘来,更注重感官。口味上,两地也有细微的差异。重庆火锅更注重辣,成都火锅更偏重于麻。
记者:对重庆人开“成都小吃”、成都人开“重庆火锅”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彭子渝:求同存异,互取其长,这其实是一种经济行为。比如说,成都小吃出名,那么大家都爱打成都小吃的招牌。而去外地开火锅店,就连很多成都人都要打“重庆火锅”招聘,因为重庆火锅更有名。
从这个角度看,川渝两地美食是不分家的,它们对于川菜的发扬是互相的,齐心的,也是缺一不可的。正是因为两者各有风格,才带来了多姿多彩的口味。
川菜“出圈”更需两地携手
记者:当下,川菜的发展是否有新的契机?成渝两地需要怎么做?
彭子渝:30年前,在国外的主要是粤菜,现在是川菜占到了主流。我认为川菜的发展有非常好的机遇。目前来看,由于川菜的适应性强,它的口味逐渐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所接受。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契机,让川菜走出去。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川菜就开始大胆闯全球了。那一年,成渝两地正好各派出4名厨师前往香港,第一次让境外的人见识了正宗川菜的魅力。“川菜出川”,“爱四川,爱川菜”,当时的口号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到了80年代初,成都和重庆这对兄弟伙又一起携手,带着川菜一起出国打天下。在纽约,成都“荣乐园”开起了第一家店铺,与此同时,华盛顿的大街上,“重庆楼”也盖了起来。
不管怎么样,川渝不分家,成渝是兄弟。川菜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成渝两地的合作。川渝应该协调,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川菜变革发展做贡献。
专家小档
彭子渝
1946年生,重庆人,现居成都。中国烹饪大师、川菜大师。曾任成都市烹饪协会秘书长,现为国家级酒店、饭店定级评审员;餐饮业国家级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技能竞赛评审员。出版有《川菜新作》、《成都小吃》、《餐厅服务》、《教学菜》、《筵席组合》等专著。
新闻推荐
两会时间来了 全国:5月21日、5月22日 四川:5月8日、5月9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三...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