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县城南门上那些人和事
南门上遗址
老达县城南门位于今天东城壕与西城壕之间,面向州河。达城主要街道翠屏路(正街)面对州河南岸翠屏山,故名。翠屏路是达县城东西向中心轴线,由凤凰头垂直于城南门至州河,地势由上向下倾斜,将达县城划分为东半城,西半城,后设置东城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
南门口,位于今天东、西城壕巷之间,原来南城门口区域。南门上,指南门口外向区域,“上”字用在名词后,表示某种事物的范围,即南门口下行至州河南门河坝,翠屏路南向延伸线。州河南门河坝码头历来是老达县主要口岸,船桅林立,街区繁华,由此,南门上形成一个广义概念,包含区域:1、城墙南门口内向部分范围:即东城壕巷口翠屏路上面部分(一品香餐厅),西城壕巷口翠屏路上面部分(中国人民银行)。2、城墙南门口外向下行范围:翠屏路东西两侧至南门河坝;3、西城壕巷内左转弯布市街再左转弯至永丰街翠屏路口;4、临河横街;5、东城壕内右转弯箕星巷再右转弯至珠市街翠屏路口。
达城自建城墙以来,城镇居民多居住于城垣内,白日喧嚣,夜晚沉寂,关门闭户。凤凰山半山腰白岩寺庙钟鼓声不时响起,另有打更人一手拿锣,一手拿竹梆,边走边敲,“笃笃———咣咣”……还不时吼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城南门外至南门河坝一派旷野,河沙细石,野草丛生,夜晚黑灯瞎火,悄无声息。
达县位于四川东部,秦巴腹地,物产丰富,东向、北向出川必经通道。18世纪,湖北、陕西、重庆来达城经商的商贩逐渐增多,由南门码头上岸,河岸商摊兴旺,成为商品交换、商人聚集之地。商人修房建屋,青瓦木板房二层至三层,临河吊楼,街道逐步形成。南门上,商铺林立,兴旺发达,生机勃勃,繁华喧闹。
民革时期,西风东渐,南门上区域正街、珠市街、永丰街房屋及商铺多改建为无屋檐中西式结合小楼房,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门上主要商铺(餐饮另文):
城墙南门口西侧至南门河坝:新华书店:40年代,达县城有危世顺书坊,达县商务印书馆、消费合作社、新达书局、绥定书店、通川书店、文心书店等私营书店。1950年3月,达县人民政府将原《巴山报社》拨给新华书店作为门市和办公用房,系三个开间,二层楼房,后进行租房,购房扩建。新华书店系国家官方书店,其管理机构为新华书店总店。那时,我正属启智的少年时代,迷恋书籍,常去新华书店。无钱购书,只能阅览。书店内有不少读者,少儿朋友不少,手上翻阅不同种类书籍,或站或蹲或坐,寂静无声,书放归原处时,定会摆放整整齐齐。这是我们读者约定俗成的规距。至今我还记得书店墙壁上贴着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我如饥似渴阅读,正津津有味时,突然听到书店工作人员说:“下班时间到了。”我依依不舍将书放回了原处。1965年我参工当学徒,第一次领工资,便小跑去新华书店购买书籍,以后,领工资就购书,成为惯例。我收集的藏书,虽没有五车,但,差不了好多。我爱好文学,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走上文字工作道路,新华书店阅览给我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墙南门口东侧至南门河坝:同康药房:建于清朝时期,100余年历史。50年代初,正街有同仁、寿康、德寿昌三家中药房,同仁、寿康合并,遂在两家药房名字中各取一字,同康药房即由此而名。后德寿昌药房易名群康,亦并入同康药房,隶属达县中药材公司。秉行宗旨“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1991年张爱萍将军挥毫题写“同康药房”店招。新世纪初,公司改制,南门上同康药房(四门市)更名“百年堂”药房,至今仍在经营。达县第一搬运合作社:临南门河码头,那时,搬运社人力木板车是达城主要运输工具,达城人叫板板车。车架用木料做成,两边装有两个像自行车那样的轮子(比自行车轮要粗大一些),两根长而平直车把,中间一根结实攀绳。拉车人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前行。凤翎关、罐头厂、二马路坡较陡,拉车人负重上坡时几乎双手撑地成一字型,所以,拉车人自嘲:“颈项拉细,脚杆拉长”。
西城壕巷内左转弯布市街至永丰街:过街楼茶馆:过街楼是横跨西城壕巷上的楼房,底下可以通行。茶馆楼上楼下经营,属于“下里巴人”类型,喝茶者多是船工、南门上住户等。主要卖花茶、沱茶两大类。多数人爱喝沱茶,口味特别浓郁,经熬泡。有烟瘾的老人茶客,多自裹吸叶子烟,一根铁头长烟杆在手,吞云吐雾。也有吸纸烟者,一般是中年人。泡茶馆的人多打长牌,或摆龙门阵,话题往往是天南地北,东拉西扯,道尽人间喜怒哀乐。茶博士姓杨,年近六旬,系着有些污迹的白色围裙,头发花白,精神矍铄,不时提着黑垢色铜茶壶,回应顾客的呼喊:“开水来了!”西城壕巷入内60米左转弯布市街,长50米。民生烟庄:位于布市街中段,主要经营烟丝。柜台上有一座木头狮子,黑色土漆面,谐音丝烟的“丝”。制作烟丝需二种工具,“烟榨”和“刨刀”。烟榨为一大木头器械,烟叶剔除烟梗后,重叠放入烟榨器械内,利用杠竿原理将烟叶榨紧。刨刀造型如木工刨,比木工刨宽且短,大而笨重。刨刀刨削烟丝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烟丝可加香料,多用水烟袋抽吸,烟从水过,其味醇和,故名水烟。水烟袋多以铜或锡制作,农家有用竹制。慈禧太后喜嗜水烟,故宫博物馆内还藏有她用过的水烟袋。今天,制作烟丝的工具“烟榨”和“刨刀”在达城已失传,也许在其他地方的民俗博物馆可见它们的身影,是否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待相关部门考证。布市街四合院:木门厚重,院内有一小天井,住四户不同姓氏教育人家,二户小学教师,二户中学教师。谦恭待人,互相帮助,从没发生过口角。大家约定晚上10:00关院门,若有人深夜回院,家中必有人候其门外迎接,不致敲门惊动他人。其中一位姓冉的老师是达县师范学校(后达县师范专科学校)高级教师,德高望重,师德深厚,较为知名。
南门上永丰街区域:翠屏路口至布市街口。最早主要经营绸缎布匹,那时,南门上永丰街至布市街统叫布市街,后名永丰街,取其永远丰衣足食之意。沿州河东西走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侧有茶馆,蔬菜店、南门诊所(名中医伍伯伦坐诊)。下侧有南门旅馆、副食店、水上派出所、达县工商联。伍伯伦:鹤发童颜,美髯垂胸。五十年代,肺炎、麻疹还是常见疾病,达县城区医生大多用辛温药物治疗,要求关窗闭户,严格忌风,得肺炎死亡的儿童不少。伍佰伦主张开门启窗,让空气流通,浊气外散,用辛凉药解肌发散,清热解毒之法治疗取得奇效,影响极大。六十年代初,一农村少妇因患崩漏大出血,医治无效,由家人抬回家准备后事,半路经人介绍求治于伍佰伦,他只用一剂“失笑散”就挽回了病人性命。那时,达县城有六家诊所:南门、凤凰、西门、花码头、牙科、草医。1959年六家诊所合并成立达县城关镇人民医院,即红旗医院前身。
临河横街:临河小街,毗邻南门码头。横读音héng,地理学指东西走向,与“纵”相对,横贯东西。横街即东西走向的小街,与州河平行。横,达州方言读音huán(环)。街宽一米多,石板路,穿斗式木房,居家船工多,地势低洼,几乎年年被淹。设有多家旅店茶馆及小食店,是船工聚集休闲之地。横街外是条石铺成的码头大坝,货物由挑夫从船上掮担拾级而上,再由板板车、牛拉车或其它运输工具中转。后来,另修建一条向下倾斜的小石子铺成的道路通行至南门河岸。码头大坝至永丰街路口,河里打上来的鲜鱼在这里贩卖,形成鱼市。那个年代,达县无养殖鱼。
东城壕内右转弯箕星巷至珠市街:东城壕巷内60米右转弯箕星巷,长50米,均系民居。箕星巷因像撮箕、面向翠屏山“天字灯”星火而取名。明清时期巷内建有奎星阁。今天,箕星巷内保存有达城最古老的刘氏大院木门。刘氏是达县殷实人家,而今,举家迁徙上海,成都等地。刘氏大院木门年代久远,较有特色,可否作为民俗资料保存,请相关部门考证。
南门上珠市街区域:翠屏路口至箕星巷。明清时期,珠市街前身为猪市坝,买卖生猪。清嘉庆元年(1796)清王朝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在猪市坝设川湖陕靖寇指挥中心。湖北等外地商人见机做“火线生意”,纷纷来达城,商居达城,修房建屋,猪市坝逐渐成为商贸繁华一条街,经营绸缎布匹、苏广杂货、颜料纸张,古玩珍宝。有同中和、大昌祥等商号,樊、瞿、邱、李、夏、冷、陈等大户人家。1923年陕军刘宝善勾结匪首田侠攻入达城,珠市街商户多遭洗劫。六七十年代,南门上珠市街区域商业风光依然,下排:红旗百货商店、永跃旅馆、电力公司、滨江百货店、滨江相馆。上排:全系民居,但均是以前商铺。滨江相馆:前身是一家绸缎商铺,1962年改建。摄影师任吉正,照相世家,善人像拍摄,50岁,中等个,瘦弱,蓄八字胡,面目慈祥,衣着整洁,从少年到古稀之年一直剪学生头。他说,这个发型是上小学时,父亲带他剪的。他逝世前遗言:入土前,一定要新剪学生头,梳理整齐。他待顾客和蔼可亲,善良真诚,广结人缘,有口皆碑。那个年代,每年生日我都要去滨江相馆拍摄纪念照,至今保存。今天,每翻阅相片,我都会回忆起音容宛在的任吉正老人。
而今,南门上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高楼大厦林立,餐饮娱乐业繁荣,车水马龙,华灯璀璨,龙郡廊桥及快速通道引桥巍然屹立。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今天我已是古稀老人,不时去滨河路走走,转转,每路过南门上,总会想起那些人,那些事。
新闻推荐
杰出贡献奖为何颁给这两位教授设立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是为表彰那些对四川省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