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700米 川人建全球最高输电“天路”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建成后将使藏区38万人用电无忧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建成后将使藏区38万人用电无忧 爬上巨型铁塔,工作人员准备吊装10余吨重的塔头。
地面作业需克服严寒缺氧等不利条件。
站在海拔8027米的西藏希夏邦马峰对面,目之所及尽是白雪覆盖的延绵大山。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下,迄今为止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输电“天路”——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一旦建成投运,将有效解决和改善藏区38万人的安全可靠用电问题。
4月9日上午,国网四川送变电的建设者陈江林站在50多米高的巨型铁塔下,摘下口罩呼出一团白雾。藏在安全帽下的面庞,被晒得黝黑且皲裂。与他一样,在该工程500千伏线路包7标段上,还有200多个来自四川成都、南充、凉山等地的建设者。
在如此高海拔、严寒、缺氧、冰雪、冻土的复杂环境下,建设者们到底是如何开展建设的?又是怎样应对这些挑战呢?
挑战建设高度
在海拔4700米吊装巨物
希夏邦马峰位于西藏聂拉木县境内,海拔8027米,距珠峰120公里,是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峰之一。在它的对面,是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查务-吉隆双回50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场地。今年2月底、3月初,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的建设者们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复工复产统一部署,包机进藏,建设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其中,由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承建的包7标段,平均海拔4703米,是该工程平均海拔最高的标段。
4月9日,在7R105号铁塔组立施工现场,作业班组班长李文武介绍,当天上午的首要工作是安排好履带吊操作员和地面作业人员,做好塔头段的整体起吊准备。
现场10余名建设人员,有的爬上50米高的铁塔上,有的站在雪地中,相互协作准备将10余吨的塔头吊装上去。“履带吊启动。地面作业人员一定要注意保证塔头段整体平衡,方便进位安装。”10点整,随着李文武一声令下。“轰隆隆——”150吨级的履带吊发动机,在青藏高原上发出响亮的轰鸣声,李文武始终紧盯着这个庞然大物被逐渐吊起、升空、安放……近20分钟的努力后,建设者们终于舒了口气,“手心里紧张出来的汗水都要结成冰渣子了。”
11点40分,不到2个小时,7R105号铁塔塔头段起吊安装顺利完成,高空作业人员陆续返回地面。
缺氧冻土环境
连机器都可能“扛不住”
“在这里,海拔高、气压低、气候严寒,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成都平原40%,人工和机械降效都十分明显。人工作业更是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李文武说,一般人在这里光走个200米,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大多数建设者都是逐渐才适应的。
“这里冷的时候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这段时间也只有10摄氏度左右。”他说,在这里常常会体验到上午太阳暴晒,下午却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两极天气。
不仅如此,他们需要建设的这段工程,还需要穿越永久性冻土区,在挖基坑的时候如果遇到冻土,就如同大铁坑,挖起来特别费劲,而且这里的岩石坚硬,人工开挖进展很缓慢。
为了加快建设步伐,他们引进了岩石劈裂机进行基础施工,才得以基本解决岩石开凿的问题,“但是工作时间一长,人和机器都很费劲降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制定了机械化流水化组塔的作业方案。三个班组流水作业,第一个班组8人,进行地面组装;第二个班组8人,进行塔腿段起立;第三个班组,进行分段吊装,履带吊操作手、高空作业、地面辅助人员,再加上管理指挥共计12人。实现了铁塔组立小班组、单元化、精细化作业,施工效率提升为常规的外拉线内悬浮抱杆平原地带组塔的3倍,防疫防控措施也落实得更严密更有效。
助力脱贫攻坚
解决藏区38万人用电难
目前该标段正结合现场实际,进一步优化组织、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确保按期完成这项脱贫攻坚重点民生项目。截至4月9日,该标段已完成铁塔46基,预计4月底具备放线作业条件,5月初转序进入架线施工阶段,助力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整体工程的顺利建设。
据了解,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总投资74亿元,将新建多座变电站,新建输电线路1689公里。在施工高峰期,参建单位达到上百家,全线参建人员高峰期将达到3万多人。
工程投运后,将使仲巴、萨嘎、吉隆、聂拉木、普兰、改则和措勤7县用上大电网的电,有效解决和改善沿线近38万人的安全可靠用电问题,使西藏主电网覆盖全区74个县,解决西藏97%人口的用电问题。
刘湘钒 周忠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实习生 马靖 高杰 综合川报观察
新闻推荐
此次拍摄大熊猫地点分布图本报讯(陈思杨赵婉记者王敏)4月9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千佛山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收集整理...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