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是“围桌而食”还是“保持距离”? 疫情引发热议的“分餐问题”

四川工人日报 2020-04-10 10:09 大字

疫情防控时期的婚礼,就餐采用公筷公勺自助形式资料图片

四川省文明办“倡导社交文明 加强公共卫生”公益广告

食客正使用公筷烫火锅

菜品旁备有公勺

汉墓壁画上可以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围桌而坐、举箸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喜爱并推崇的饮食习惯,但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饮食关系,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隐患。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合餐”也成为了许多疾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国人不得不开始思考混用碗筷及合餐制隐藏的风险。“分餐问题”再度引发热议。

多地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中国社会交往中存在的社交文明、公共卫生问题,不可回避地被放到了显微镜之下。

曾经毫不在意的咳嗽,喷出的飞沫有可能传播病毒;以前不以为意地随地吐痰,亦可能造成病毒传播;聚餐时,忘记或不愿使用公筷公勺,就用自己的餐具给他人夹菜盛汤,同样可能造成病毒传播……迫于疫情压力,我们自是小心翼翼,但一旦这种压力解除,一些人是否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在此时倡导社交文明,加强公共卫生,可谓正当其时。

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多地政府也纷纷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分食的倡议。在北京,“公筷行动公约”发布,引导市民就餐时使用公筷,并拟将倡导分餐进食、公筷公勺的文明生活方式纳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浙江省十部门联合倡议在单位食堂、餐饮行业、居家生活中,全面推进“公筷公勺”;江苏泰州3月9日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对公筷公勺的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规范;3月初,成都五部门联合发出的公筷公勺行动倡议书,要求餐饮企业服务人员提醒引导用餐者使用“公筷公勺”。

“良好习惯靠自律,随地吐痰要摒弃” “分食分餐早推行,公筷公勺更传情” ……3月底,四川省文明办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当前社会交往中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发起了“倡导社交文明 加强公共卫生”十大文明社交行为习惯倡议。聚焦日常社会交往中涉及到的公共卫生相关领域,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四川人爱吃火锅,独特的饮食习惯,也容易导致 ‘病从口入’。”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川人的这些习惯,十大倡议中也重点倡导了分食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呼吁大家实现“舌尖上的文明”。

文明就餐 从一顿火锅做起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成都市区多家已恢复堂食的餐饮门店发现,部分火锅、串串店已经开始向食客提供公筷公勺。而目前开门营业的这些餐厅,大多也采取了测温、消毒、间隔就餐等防控措施。

成都市青羊区奎星楼街,是远近闻名的“美食一条街”,遍布着火锅、串串、烧烤、特色小吃等各类餐饮门店。记者看到,该街区大部分餐馆都已正常开业,无论是堂食还是正在排号的顾客,都自觉拉开了距离。

在街区一家火锅店内,记者注意到,该店已严格限制每桌就餐人数不得超过4人,同时,桌与桌之的间隔也明显大于疫情防控以前。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处于疫情防控期间,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目前店内为每一张餐桌都额外提供了一双公筷和一个餐碟。“我们的餐具也会用专用的消毒粉消毒,还要放入消毒柜进行二次消杀,做完之后才能上桌。”

特殊时期,大家也比平时更加注重个人卫生。走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不少食客在火锅店就餐都会主动向店员提出加一双公筷。“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担心,但又抵挡不了火锅的魅力,只有自己多注意一下了。”对于已经两个多月没吃过外食的赵女士来说,火锅是她“解禁”后最想吃到的美味。“公筷是特殊时期吃火锅的必备品,不仅安全卫生,也能让大家吃得更放心。”

习惯使用公筷并不难

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虽然只是餐桌上的一件小事,但也能从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餐厅从开张起就一直使用公筷公勺,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就是习惯,也是餐厅的日常。”位于宽巷子的川菜馆轩轩小院经理刘燕表示,在看到成都发出的“文明餐桌·公筷公勺”的倡议后,她特别高兴。“我们餐厅一直都在使用公筷公勺,而且在菜品的配置上也比较卫生,厨房经常都会推出单人单份的菜品。”

曾多次在轩轩小院用餐的食客陈女士告诉记者,在她心目中,这里一直很“潮”。“他们从开业以来就有公筷和公勺,服务员也会主动为食客进行分餐。”据陈女士介绍,店内的芋头烧白菜这道菜,令她印象尤为深刻。“这道菜在端上来的时候,里面就放了一个公勺。”陈女士说,“公筷和自己用的筷子也是一目了然,和朋友吃饭也很放心。”

对于轩轩小院而言,坚持7年使用公筷公勺,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用刘燕的话讲,“这就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以前我们是默默为食客分餐,提供公筷公勺。现在有了‘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这个倡议,餐厅服务员还会主动提醒前来就餐的客人,也更大范围地推广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

疫情催生就餐新形式

除了倡导分餐,使用公筷公勺,记者走访发现,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市民外出就餐,还养成了自带碗筷的习惯。

清明假期期间,因疫情取消了外出计划的黄先生和女儿一起,吃了一个多月以来的第一顿“外食”。为减小感染风险,黄先生选择了一家空气流通,可以在室外就餐的港式茶餐厅。“我们提前准备了两双筷子,两只汤勺,用干净的纸巾包裹好后放在了包里。”黄先生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很多餐厅都已经做了较为全面的消杀工作,但在他看来,要入口的东西还是用自己带的更加放心。

“点了两份烧鹅饭套餐。孩子喜欢吃甜的,就又单独给她叫了一份菠萝包。”黄先生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家餐厅,也是考虑到食物可以单人单份进行点餐。“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没有多好吃,可能是因为在家吃饭的时间太长,有点厌倦了吧。”黄先生调侃道。

为避免合餐产生的交叉感染,除了对菜品进行单人单份的“分餐”,最近,使用公筷公勺的“自助取餐模式”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3月底,在成都市东三环附近的一家喜宴中心内,举行了一场采取自助取餐形式的小型婚礼。据了解,这也是该中心自1月25日四川全面禁止群体性聚餐以来,停业两个多月后迎来的首场婚礼宴席。

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保证通风,婚礼仪式部分全程在户外进行。同时,酒店对婚礼的规模也进行了严格控制。“最后的用餐环节,除了环境要保证通风外,原本10人一桌的宴席也改为了4至5人一桌,采取自助取餐形式,都要求使用公勺公筷。”

疫情防控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个人健康和防止传染病流行,分餐制等新型就餐模式必将被大家所接受。对于餐饮业商户而言,这可能也是一次培养消费习惯的契机。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邢颖最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餐饮行业是竞争性最为充分的领域之一,市场有需求,企业就会做调整。近期要改变共食的服务方式,虽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但因消费需求大,餐饮企业增加的成本也会在市场中得到相应的回报。

链接

分餐制是“舶来品”吗?

自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关于分餐制的讨论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之中。有人说分餐制是西方传统,其实分餐制在我国早已流传千年。

“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在原始社会,所有食物归人们共有,人们将食物平分后,各自进餐。这就是原始的分餐制。先秦时期,人们的就餐方式是跪坐在席子上,每人面前摆放一张低矮的食案盛放餐具和食物。在当时,礼乐制度直接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饮食的礼仪尤为重要。《礼记》中就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说法,这种礼制通过用食物及用具的差别来体现不同等级,采用分餐制更便于这些规范的实施。到了汉代,分餐的场景在壁画和画像砖中均有体现。

在唐代,各种高足坐具已非常流行,更舒服的垂足坐也取代跪坐成为了标准姿势,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高足的餐桌也应运而生,被称为“食床”。虽然坐在了一张桌子上,但进餐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合餐制”也有很大不同,有学者称之为“会食”。宾客们共同坐在一个食床旁进食,但主要菜肴和食物仍由厨师或仆人“按需分配”。

宋代是中国饮食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围桌而食”合餐制形成的时期。但即便是合餐,也可以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据考证,最早使用公筷、公勺的人是宋高宗赵构。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宋高宗“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 这里所说的“别箸”和“别匙”,就是古代的“公筷”和“公勺”了。

新闻推荐

省领导联系指导节能环保产业工作机制专题联系会召开 抓机遇补短板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记者刘奕锋)4月3日,省领导联系指导节能环保产业工作机制专题联系会召开。省政协副主席、节能环保产业联系领导钟勉主持会议...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