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宣传普及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杨正文(省政协委员,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从本世纪初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将近二十年。特别是自2006年起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时至今日,“非遗”二字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话语概念,但我们对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仍存在片面理解,或将其泛化、模糊化。因此,对非遗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依然十分必要、很有意义。
新浪微博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连续播出“非遗公开课”小视频,短小生动、活泼直观,颇具创新性,非常值得推广。在这60多期公开课里,有20期来自四川的非遗项目,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和歌舞等。这说明四川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也是一个非遗资源大省。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底蕴深厚,造就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遗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不仅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近二十年来,西南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向全国推广的相关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中华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保护非遗对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意义,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在此,我呼吁加大对民族史诗的挖掘和传承力度。民族史诗犹如一个民族的精神标本,千百年来,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事实上,三大史诗之外的其他民族史诗,同样是非遗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文化保护好、继承好并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唐召怡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高健钧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警醒人们必须讲个人卫生、保持公共卫生。两个月来,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成了人们每...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