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隔离后 孕妇、老人、儿童的生活怎么办?

澎湃新闻 2020-02-02 12:52 大字

原创 浮琪琪 社会创新家

撰文 ▏浮琪琪

编辑 ▏肖泊

截至2020年2月1日13:30,全国33个省(市、区)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升至11822例,累计死亡259例,治愈243例,疑似病例17988例。

随着疫情不断发展,医院床位紧张,居家隔离成为顺应现实的阶段性应急措施。相比住院接受专业诊治,居家隔离的庞大群体更需要信息、医疗、心理各方面的全方位支持。针对居家隔离的现实情况,《社会创新家》专访了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他们借由微博、微信群,组织医生、社工志愿者,为居家隔离者提供信息、医疗和心理支持。以下为采访文字实录。

郝南

《社会创新家》: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到做“居家隔离”信息支持的?

郝南: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灾害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以前是医生,此次疫情出现,到1月22日,我感觉到疫情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医院资源紧张,为避免交叉感染,居家隔离治疗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向。

问题是患者离开医院如果得不到医疗指导,他会心慌,不知道怎么办。万一有危重症转移倾向,患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转移。所以重要的是安抚他们的情绪,从而缓解整个社会的恐慌。

《社会创新家》:这个构想具体是怎么落地的?

郝南:1月22日晚上我写了一个倡议,注册了一个微博号,朋友开始转发,2小时内志愿者报名暴增到1900人。我做了分组,每个组让一个比较熟识的人做核心,来带志愿者。现在能干活的一共是5个组,200多人,包括医生、社工这些志愿者。

《社会创新家》:对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咨询者,具体怎么做支持?

郝南:远程支持的基本原则是“总是安慰,偶尔治愈”,具体方案是“社工+心理”配套医疗的方式。我们设有关怀组,先受助对象感到被关怀,然后再来解决他的问题。不同患者者需要不同的对待,我分为3种:第一种,对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感染,只是怀疑,想做更多了解;第二种,比较高度疑似或已确诊患病的轻症患者;第三种是相对危重,在去医院的边缘。

针对第一种人群,志愿者了解相关知识就可以;第二种人群需要专门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帮助;第三种必须是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员提供帮助。这部分工作对医务志愿者要求很高,我们从200多名有医疗背景的志愿者中筛出25名,分属各个科室,一个配套团队,拉出去可以干一个诊所的。

卓明志愿者(前排右三为郝南)

《社会创新家》:做远程支持中,有哪些比较困难的地方?

郝南:模式很重要。不能是来一个病人看一个的传统思路,这样太慢了太少了。关键是创新出一种可复制的高效率的模式。所以我们一开始没有着急看病,而是招大量志愿者,做模式,像一个培养基一样,把“工厂”先建起来,然后在里面制造产品。我们主动找患者,小规模做实验,厘清流程,快速迭代。

另一个是法务风险和医疗风险。假如你让对方居家隔离,结果人在家里不情况恶化,这些风险都要规避。要选拔合适的医生到恰当的岗位面对相应的病人,这个匹配是比较困难的。

还有就是社工和医生之间的配合问题,要跟本地基层的社工合作。但是具体合作起来也没那么容易。之前和一个本地社工负责人对接,他和政府申请,配合街道去找患者,他说要开12个群,需要一些医生配套,结果开群后,一个人没有。我们100多个专业志愿者等了一天,最后社区说不需要了。社区合作这条路没走通,挺挫折的。

《社会创新家》:目前有哪些运作比较好的小组或模式?

郝南:关怀组那边有个小的支持群,专门做针对孕妇的支持,做得很好。他们可以给孕妇出车,给孕妇找医院找床位。整体上垂直能力很强的。

不过我想做的不是小打小闹地接人,而是更大规模的稳定的可复制的模式,影响一个更大的平台,辐射一些弱势群体,那些互联网触及不到的群体。县、市级以下被“封锁”了以后,这些群体是没有渠道去找医疗资源的。

《社会创新家》:目前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求助者?

郝南:大部分都是身体有困扰来寻求解答的。比如反复说自己半夜咳嗽、憋闷,实际上是寻求安慰,顺便看看是否可以去医院,但是症状很轻,可以不用去医院。还有一个是家里两个老人都病了,其中一个呼吸困难,大女儿带老人去医院,医生说应该住院,但实在没有床位,只能劝回家。明知道回家有生命危险,但医疗条件就这样。中间他们去走廊里吸氧,氧气也吸不了多长时间,最后好不容易有个床位躺上去了。

还有一个孕妇病患,一家四口都感染了,两个老人都下不来床,丈夫也发着烧,带老人去看病。孕妇大概28周龄,现在也开始发烧,家人也没办法照顾她。到我们这里,我召集了四川省华西医院重症科副主任医师,找来一个妇产科主治医师,一个病毒结构学博士,还找了一个北京协和医院可以做手术的医生。我们就研判该怎么办,如果患者身体不好,会影响到胎儿,所以能生产还是尽早生产。志愿者四处跑医院,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床位送过去。

12月30日,这名孕妇检测结果出来是阳性。医院以前说要给她接生,检测结果出来她马上不干了,因为新生儿一旦被感染,医院没有办法处理。早产儿需要占用温房,新生儿的隔离就很难,会传染别的孩子,所以现在还不能生。没办法,我们只能让她数着胎心,她这几天说感觉胎动越来越少了,然后一大家人病得都很重。

《社会创新家》:居家隔离最复杂最让人担忧的地方是什么?

郝南:最复杂的是患者有老人、孩子、孕妇等,每个人本身的情况很不一样;另一个是农村的情况,我们谁都不知道。昨天爆出来的农村脑瘫儿事件,脑瘫儿不是饿死的,他已经送到救助点了,但问题是不知道怎么照料脑瘫儿。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不知道怎么办,失灵了。

湖北红安县鄢家村村民鄢小文被确诊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在医院隔离6天后,其子17岁的脑瘫患者鄢成在家死亡

我们对居家隔离问题考虑得太简单了,现实是,人群是很复杂的。一般情况的,需要安心在家做隔离,提高免疫力,把病毒扛过去。重症患者需要的是住院治疗,但是我们最多可以给他们发一个指氧仪,出现危险的时候,血氧会降到一定程度,93%是一条线,低于这条线必须上医院。可是,该上医院的时候没床位,这是最无力的。

《社会创新家》: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规划?

郝南:昨天腾讯把丁香园那五家线上问诊联合起来,我希望能联系到这几家,与他们进行交流,把我们探索的的经验跟他们讲,大家一起来做得更好。

除了丁香园要做分诊体系,其他几家都没有想到这个,只能答疑,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应该提高医生专业性,做好分级分诊,一对一跟进。他们还应该配备社工,因为远程治疗不是面对面,只有语言是不够的,必须用社工的专业性去共情,做好安慰,让他们感到被关怀,所以必须配套软性力量。

患者的问题是多元化的,必须分层次设计不同的方案。而且互联网平台一直有个问题,打破不了互联网鸿沟,那些互联网触及不到的人群依然看不见,还是城乡二元化的分布。线上支持应该与社区加强合作,通过各种办法打破城乡鸿沟。原标题:《隔离后,孕妇、老人、儿童的生活怎么办?》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四川出台政策 直接接触确诊病例等工作人员每天补助300元

新华社成都1月31日电(记者董小红)31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川省医疗保障局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四川对疫情防治人员...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