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水中国宝”近乎全军覆没 专家吁加大生物“保种”力度
“估计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等人发表的一篇论文,近日引发广泛关注。
著名鱼类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说:“白鲟在长江急剧减少,几乎和白鱀豚的衰退过程一样。”不过,他认为,“严格来说,一个物种绝迹50年才能“判死刑”。”
无论如何,长江水生顶级物种纷纷告急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长江特有鱼类已多年不见踪迹。
长江白鲟
四种“水中国宝”近乎全军覆没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的一篇名为《世界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灭绝:保护濒危动物的经验教训》的论文预校样称:“估计2005-2010年长江白鲟已灭绝”。
论文通讯作者危起伟说,2003年之后,白鲟再也没有出现。
“这项研究自2009年就系统开展,并经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危起伟告诉记者。
白鲟是长江特有旗舰物种之一,因其吻部长状如象鼻,俗称象鱼。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形容白鲟体型巨大。加之白鲟性情凶猛,位于生物链顶端,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
白鲟是鲟鱼目匙吻鲟科两属两种之一,它的绝迹,意味着匙吻鲟科只剩下密西西比河匙吻鲟一种,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意义重大。
“不能排除还有个体存在,但白鲟失去繁殖功能、野外绝迹是不争的事实。”武汉大学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说。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上游还有不少白鲟,80年代后期很快衰退,90年代后期只看到零星的个体。”曹文宣说,“白鲟消失已经17年了,我们很揪心。”
绝迹的不仅仅是白鲟。长江水生旗舰物种中仅有的四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乎全军覆没:白鲟、白鱀豚被宣布灭绝或功能性灭绝;野生长江鲟不足20尾,连续十多年未发现自然繁殖;中华鲟也已连续三年未发现自然繁殖。鲥鱼、鯮鱼已经绝迹,圆口铜鱼等一批特有鱼类多年未见。
长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多位专家说,短短几十年间,长江里这么多“水中国宝”绝迹,说明前些年人类活动的影响太大了,长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酷捕滥捞,特别是电捕鱼是白鲟等物种绝迹的主要原因之一。”曹文宣说,一方面电捕鱼会直接电死白鱀豚、白鲟、江豚、中华鲟;另一方面,这些物种都是吃鱼的,酷捕滥捞使长江渔业资源大幅萎缩,体型庞大的白鲟等“吃不饱”,失去生存空间。
回想起2002年底对一头白鲟的抢救失败,常剑波至今惋惜不已。
他和其他几位专家开车千余里赶赴现场,但因为伤势太重,加上当时的救护条件不具备,受伤的白鲟在窄小的水池中撞壁死亡。
“如果这只白鲟抢救回来,借助克隆等现在日益成熟的技术手段,也许能将白鲟的物种保留下来。”常剑波感叹。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白鲟进行监测,将其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那时保护意识、措施都不到位,关于白鲟的专门科学研究和保护行动也并没有启动。
“目前来看,长江阻断对河川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更大”,常剑波说,“一定程度上讲,白鲟和长江鲟等河川洄游性鱼类被忽视了。”
危起伟认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保住剩下的濒危物种。”
加大生物“保种”力度
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实行暂定10年的常年禁捕。
危起伟提醒,全面禁渔要解决好数十万渔民的安置。“可借鉴林业系统公益林管理相关模式,变“打鱼队”为“护鱼队”和“管江队””,危起伟说,“这在妥善分流渔民的同时,还可以加大对环境和生物的保护”。
需要高度关注的是,禁捕之外,“保种”也尤为迫切。多位专家认为,中华鲟、长江鲟、江豚等顶级物种极度濒危,特别是中华鲟连续3年未发现自然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除了中华鲟、长江鲟、江豚等旗舰动物外,国家应建立科学系统的包括胭脂鱼、铜鱼等物种的“保种”计划”,有专家告诉记者,“应加大投入,落实相关保护措施,以便适时重建它们的野外种群”。
常剑波说,科学研究表明,中华鲟等物种对光声敏感,目前唯一的中华鲟产卵场离城区过近。
“要极力控制人类活动带来的声光污染,同时探索给中华鲟开辟新的产卵场。”他说。
(原题为:《长江白鲟宣告“灭绝”,更多“水中国宝”岌岌可危》)(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2020年前,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新华社成都1月11日电(记者高健钧)记者从四川省水利厅获悉,四川日前印发的《四...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