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歌:我们的“川味”传奇
老腊肉勾起乡愁无限
2018年拍摄泸沽湖畔制作猪膘肉
泡菜是这样做出来的
川菜制作对食材选择精细而考究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图
提要
《川味》总导演兼出品人彬歌从2015年起拍摄《川味》美食系列纪录片,用镜头和旁白,从乡野到城市,将四川人的川菜记忆一个个挖了出来,精彩之处看得人口水滴答,川菜之美,川菜蕴藏的丰富文化,深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从网络上口碑爆棚到登上央视,到走向海内外,《川味》火了。在粉丝的呼声下,《川味》第三季推出了四川话版本,成为全国第一档用方言解说的美食纪录片。
人物
彬歌,原名彭彬,内江人,现居成都。青年导演、制片人,影视出品人、策划人,“川味盛宴”大型文旅项目总策划。主要影视代表作品有大型美食系列片《川味》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总撰稿,总导演,出品人);大型纪录片《佛心》(总导演、联合出品人),2019微纪录系列片《香格里拉》(总导演),2020大型电影级纪录片《神奇的酿造》(总策划、总导演、联合出品人)。
手记
2019年12月25日 成都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而红,让“吃货”们为之倾倒,甚至有外国友人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扬言“一个月内吃遍中国”。当然,谁都知道外国友人低估了中国美食的力量,因为在资格成都“吃货”看来,一个月估计还走不出成都的建设路美食街,接下来还有锦里、宽窄巷子、玉林、祥和里、香香巷……这还没出成都,更遑论整个巴蜀大地了。
不过遗憾的是,《舌尖上的中国》里川菜的篇章,虽然让人大呼“巴适”,却难呼“过瘾”,受篇幅制约,许多川菜没讲透,更多川菜没讲到。所以川菜粉丝们都期盼着,能够有一部以川菜为主角的美食纪录片把川菜讲过瘾、讲通透、讲巴适、讲安逸。
2015年,一部名为《川味》的美食纪录片与观众见面,这部纪录片中川菜成了唯一的主角,从山野田间到繁华都市,从川菜菜式到川菜味型,从川菜历史到川菜文化,从川菜调料到川菜烹制……这部《川味》用镜头和旁白,将四川人脑海中对川菜最深刻的记忆,一点点挖出,一点点揉碎,再打磨,再塑形,让《川味》不仅是一部川菜纪录片,更承载了四川人难舍的回忆与乡愁。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川味》在网络上热度持续升高,口碑不断攀升,还登上了央视,将川菜之美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多人的心里和口中。
《川味》火了。在《川味》红火的风口,我联系上了导演彬歌,为读者在2019年《天下成都》最后一期带来一篇“川味”访谈。
对话
《川味》前传,发掘川菜内在精妙
记者(以下简称记):《川味》第一季出来时,《舌尖上的中国》已火了几年,你是这个原因想去做川菜版的《舌尖》吗?
彬歌(以下简称彬):其实我想为川菜做纪录片的想法,是在《舌尖》上映前就有了。我2011年就推出了两部短片《素宴》和《花宴》,拍摄方法和叙事方式有很多后来在《舌尖》上都能看到,不过我不太清楚《舌尖》制作团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策划和筹备的。
我之前的工作一直是与餐饮美食打交道,比如《美食成都》《天府美食》《吃喝玩乐全接触》等,但我逐渐发现,当时所有美食节目都是围绕着菜品来拍摄和制作——哪里的菜好吃,哪个好吃的菜怎么做,哪个餐厅的菜做得巴适,却没有关注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我觉得很可惜。不光是川菜,任何一个地区的菜系菜式,其实都是有历史有文化有传承的,只关注表面的繁华,却忽略内在的精妙,等于丢了西瓜捡芝麻。我觉得作为一个真心喜爱美食的人,有责任去发掘和保护美食背后的一些东西。
记:这个想法在当时的支持度可能不太理想吧?
彬:根本就寥寥无几。2010年前后是微电影的一个“风口”,行内很多人都把主要精力侧重到拍微电影,对美食纪录片根本没有概念,也不认为这样一个冷门能火起来。
在拍《素宴》和《花宴》前,我一直做制片人,这两部短片以后,我被迫转职成了导演,一切从头学起。问题很多,只能一样一样克服。拍《川味》第一季的时候,团队人手不足,我身兼三职,导演撰稿制片人……工作繁重还能克服,最恼火的是找不到投资者和播放平台,很多工作只有吊起,一直到《舌尖》上映,我都还没有找到投资者。
记:结果《舌尖》出来后,大家发现你的创意其实是很有市场的。
彬:是啊,《舌尖》对《川味》的出品客观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舌尖》一炮而红,很多人发现,哇!原来美食节目可以这样做!美食节目有这么大的市场!这时候开始有人联系我,从投资到宣传等各方面去推动《川味》的具体落地。但即便如此,《川味》第一季的资金都非常局促。记得第一季我的主要拍摄工具就是一部佳能5D Mark II单反相机。
记:人家“长枪短炮”,你就带个单反,这样拍纪录片怕要遭“踏削”哦?
彬:谁说不是呢?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拍,现场还有一个专业的广告片拍摄团队,人家用的是20万的专业摄影器材,我则用个单反在边上凑。老板吐槽说,“你这个啥子玩意?拍得出来不哦?”说话间白眼一个接一个,要不是看在我免费拍摄的份上,估计当场就要赶人了。
无心插柳,“转战”乡村
记:《川味》第一季出来以后,你的窘境是不是缓解了许多?
彬:平心而论,《川味》第一季在四川电视台和搜狐视频网上映后,口碑、效果不错,就有商业资本来找我合作。但我不太愿意有商业资本过度介入,因为在我看来,越纯粹的东西才越有价值。所以到了第二季,我拒绝了所有的商业投资,之前的投资者和合作者看到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也陆续退出。这时候窘境不仅没缓解,反而更窘迫。但是通过第一季,我发现自己找到了想做的事情,再困难也要做下去。于是我挎着一台刚买的索尼微单轻装上阵,启动第二季。
记:这难道是《川味》第二季从城市“转战”乡村的原因?
彬:哈哈,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因为我拒绝了商业资本介入,再加上城市里的合作者陆续退出,我被迫把拍摄主阵地选在了乡村。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整个第二季我把基调设定为发掘那些封藏在山间田野的食材,诠释四川的美味佳肴,比如泥土里的红苕是怎么变成酸辣粉的,辣椒是怎么从种子变成油汪汪的辣椒油,一颗豆子如何变成豆腐宴的,等等,很乡土。
结果这一下,正好切中了许多人的乡愁情怀,很多观众留言说,看哭了,因为《川味》已经不再是一个美食节目,它有了更多的属性,比如说勾勒出了童年与当下的交集,还原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生活等。
仔细想想,这些正是我要的,《川味》并不仅只是川菜的滋味,应当还有更广阔的外延,比如说曾经让四川人难忘的生活记忆,与川菜相关的民风民俗,以及川菜背后隐藏的文化历史等。
记:美食就是生活的载体。
彬:《川味》为什么能看哭人?绝对不是被美食给馋哭的,它一定源自美食背后的情感,难舍难离的生活方式,源自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化。这才是诸如《舌尖》《川味》这样的美食节目能够得到认同的原因。
《川味》火了,四川话版本来了
记:《川味》真正火了,还是在第二季后。
彬:《川味》第二季拍完后,四川电视台、湖南电视台都播了,反响比第一季更好,那是2017年,和邵氏(北京)影视公司合作,在几乎所有的主流网络平台首页播出。没多久,又引进了台湾。后来我们又和B站(哔哩哔哩)合作,通过电视台和网络一同推广,《川味》的影响力在那年呈几何级增长。
央视也是从那个时段开始注意到《川味》的,因为我知名度太低,央视一直联系不上我本人(笑)。直到开拍第三季,央视才联系上我,表示愿意播放《川味》一二季。最开始计划在央视二台播放,没想到收视率出乎意料的好,成了重播率很高的节目,后来央视《探索发现》也播了。到了第三季,反响越来越好,受众越来越大。
记:第三季开始,被吐槽最多的解说终于换了,而且增加了四川话版本。
彬:哈哈,前两季的解说是我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是专业人士,为《川味》付出了很多,但大家可能对《舌尖》李立宏的配音习惯了,所以一直以这个标准来要求《川味》。
从第三季开始,《川味》粉丝多了,我们的目标也更高了,在差异化竞争的考虑下,专门增加了四川话版本,请了四川著名主持人罗小刚担任解说,这下让《川味》更有川味了,观众的接受度也很高,反响也很好,《川味》成了全国第一档用方言解说的美食纪录片。
记:《川味》第四季是不是正在趁热打铁制作中?
彬:按道理说,《川味》当下正火,是该趁热打铁推出第四季,但我没这么做。第四季肯定要做,但希望能沉淀一下,过两年再推进,而且我目前也有其他的工作计划,比如说刚刚采风回来的微纪录系列片《香格里拉》,以及即将启动的大型电影级纪录片《神奇的酿造》。我相信做了这些之后再拍第四季,能给观众带来更有味的“川味”。
每一道流传至今的川菜都有文化
记:在你拍《川味》的过程中,对川菜文化是怎样理解的?
彬:川菜和文化似乎一直不分家。但川菜文化到底是什么,大致都停留在比较浅层的程度上,最多说一个回锅肉是祭祖肉的再利用,麻婆豆腐是因为老板娘脸上有麻子,宫保鸡丁是因为丁宝桢爱吃等。这些都只是点,不能串成线,更无法形成面。
在我看来,在满足温饱之余,你所享用到的川菜都是文化。以麻婆豆腐为例,除了老板娘脸上有麻子,它的烹饪方式是不是文化?《锦城竹枝词》写“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这是不是文化?后人对麻婆豆腐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传承,让麻婆豆腐时隔百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不是文化?
记:按你的观点,每道有历史有传承的川菜,都是文化。
彬:对啊,每一道由人智慧产生,并被世人接受、传承的川菜,就是文化。
记:腊肉是不是文化?
彬:我认为是,它是最典型的传统乡村美食文化的代表。腊肉起源于特定环境下人们对食物的一种储存方式,今天我们有先进的方法来储存鲜肉,为什么还要吃腊肉?因为它凝结无数人的制作智慧和烹调方式,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与乡愁,这不是文化是什么?
记:那泡菜是不是文化?
彬:泡菜是人类和微生物之间的“恋爱”,时至今日巴蜀大地上的川人还是要吃泡菜,而且泡菜还是许多川菜必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泡菜成了镌刻在人们灵魂深处的印记,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体现。细数下来,火锅、冒菜、串串香、夫妻肺片……每一个流传至今的川菜美味,背后都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最终形成共同认知并约定俗成,这些都是文化的表现。
记:川菜中的文化体现出了四川人怎样的品质?
彬:第一,川菜体现了四川人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不仅味型,食材也极具包容性,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其中很多产地并不在四川,但在川菜中都能被做得更有滋味,这份包容,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川菜展现出四川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精神。现代川菜的形成集中在近百年,这段时间诞生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川菜,到了今天,川菜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力,从菜品上看,江湖菜、新派川菜各有发展和受众,从形式看,农家乐、苍蝇馆子都欣欣向荣,这些,都显现出川菜的生命力。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四川九州技师学院运动场上举行的建校40周年校庆成果展暨2020年迎新晚会现场本报讯(记者王勇文/图)弦歌四十载,奋进新时代。1...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