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山隧道为何能抢“C 位”
在全国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上
米仓山隧道是全国第二长、西南第一长高速公路隧道。 四川交投巴陕公司供图
米仓山隧道穿越了川陕两省,一山之隔,气候截然不同。图为11月中旬,隧道陕西端已冰天雪地。四川交投巴陕公司供图
米仓山隧道在施工中突破了多项技术难关。肖定怀 摄(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揭秘
12月初,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在四川举行,该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主办,云集了全国隧道专家。此次论坛上,不仅开设了米仓山隧道专题论坛,参会的60余名“大咖”还从成都驱车数百公里,到川陕界参观米仓山隧道。
已通车运营一年的巴陕高速米仓山隧道全长13.8公里,为全国第二长、西南第一长高速公路隧道,其建成运营改变了数千年来经巴中北上出川路难行的历史。这次科技论坛聚焦米仓山隧道,旨在探讨什么?
□本报记者 王眉灵
1
它来头不小
设计建设创新,取得20余项国家级专利
在米仓山隧道的路面下,有一个巨大的地下风机房,这是此次论坛嘉宾们参观的重点。这个地下风机房,仅联络风道就长达1公里,共有8个横洞群,其通风竖井直径9米、深435米,为国内高速公路第一。
通风是打通长大隧道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且贯穿施工和运营全程。米仓山隧道穿越的山脉连绵起伏,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论证,设计方决定在米仓山隧道中部建一座大直径的通风竖井,解决通风问题。
但要打通这个竖井,并不容易。传统的公路隧道竖井施工,工序复杂、效率低,月成井速度不到30米,安全性较差。若米仓山竖井采用传统方式挖掘,保守估计需一年半时间。为保证高效推进施工,米仓山隧道竖井工程充分借鉴煤炭行业的经验,在工法、设备上进行优化。经过米仓山隧道的建设实践,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可推广的“公路竖井施工指南”,在整个公路行业做出了示范和带动。
不仅仅是通风竖井。“从进洞200米开始,就遇到岩爆、地应力等问题。”米仓山隧道建设项目总工江俊杰说,米仓山隧道地质复杂,工程建设面临瓦斯、硫化氢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隧道涌突水、高地温地质灾害、高地应力环境下的硬岩岩爆等8大难点,隧道施工中首次应用了隧道短段混合掘砌工法,并研发了柔性防护网系统,建设共取得20余项国家级专利。
超深竖井作业新工法,提高工率近5倍;柔性防护网系统有效减小高地应力带来的“岩爆”影响,提高岩爆段施工效率40%;机械化施工、数字化管理……得益于这些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建设团队成功打通了米仓山超特长隧道。
2
它推广可行
4大设计创新与实践,已运用到省内高速公路
米仓山隧道的业主、设计以及建设方之一,都是四川企业,其建成代表着四川交通建设的实力和水平。在这场科技论坛上,四川省公路学会隧道专业委员2019学术年会以米仓山隧道为“主角”,从设计创新、地质预报、隧道通风、关键技术施工乃至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
四川省公路学会隧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柯勇表示,四川地形地质复杂,“希望通过探讨获得更多宝贵经验,在今后四川省公路隧道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中进行推广和运用。”
中国第一座高速公路隧道、第一座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都诞生在四川。四川已建成雅西高速泥巴山隧道、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巴陕高速米仓山隧道等3座1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隧道。“公路隧道能越修越长,正是得益于不断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四川省公路学会隧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国进说,目前,四川有7座10公里以上超特长高速公路隧道在建和拟建;随着建设向山区、民族地区不断延伸,2025年前,四川年均增加约300公里隧道。
“米仓山隧道形成了4大设计创新与实践。”四川公路设计院公司米仓山隧道设计项目负责人唐协介绍,具体为深大竖井建设新法、硫化氢有毒气体分级防护、基于微震监测不同烈度岩爆防治、洞内交通转换带创新设计,“这些创新在省内高速公路上,都已得到推广和应用。”
比如,深大竖井的建井新法,被借鉴到南大梁(南充-大竹-重庆梁平区)隧道、攀大(攀枝花-云南大理)高速、白马高速建设中;洞内交通转换带系全国首个提出,其思路是将长隧变短,便于后期运营管理,在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等长隧中得到了推广;硫化氢有毒气体的分级防护体系,更是填补了国家设计规范这一方面的空白。
3
它先行试点
事前预判+事后分析,护航智慧高速安全
随着更多超长隧道、隧道群的建成通车,长隧运营也成为关注重点。论坛上,四川交投巴陕公司副总经理周雄华分享了米仓山隧道建设管理经验。
“米仓山隧道穿越了川陕两省,一山之隔,气候截然不同。”他举例说,11月中旬,陕西下了今年第一场大雪,从隧道四川端进洞路面正常,10多分钟后出隧道就是冰天雪地。为确保行车安全,隧道设置了情报板,及时提醒车辆前方路况,川陕两地也携手建立起协商联动机制。
记者从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米仓山隧道正在进行智慧高速试点。试点项目将基于隧道内的现有视频监测技术,通过AI技术重点实现隧道事故、火灾等工况下的事件视频检测;其次通过三维GIS技术和实时渲染技术,展现给管理者一个全时空的“数字平行世界”;然后基于大规模视频分析技术,进行隧道内车辆实时定位和轨迹分析,以及隧道安全风险隐患预警;最后将通过导航软件和路侧情报板,向公众实时透传隧道内部的高精度定位以及工况、事故等交通信息。
“我们开展的智慧高速试点有很多种类型,米仓山隧道为应急安全型,要达到的效果是安全为主,兼顾舒适、快捷。”四川高路交通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网络信息部副经理陈肯介绍,通过试点将达到两个目标:第一是事前预判,通过后台分析能提前进行预警、预判,及时予以提醒;第二是事后分析,发生拥堵和事故后,能快速响应、处置,并预估出会造成影响的时长,减少乘客在隧道内停留的时间。
考虑到隧道通行的特殊性,试点项目在隧道进出口方向分别延伸5公里,设置了气象和路况的监测设备及提示板向司乘人员实时透传相关信息。目前,该试点项目的前期硬件投入、基础保障、技术开发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相应调试,“近期就会上线。”陈肯说。
新闻推荐
采取“4+x”模式,在全省统一部署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食品经营安全”“药品安全放心”“价格减负惠民”4个执法子行动...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