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仅两年时间就从腿脚利索变成半残废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要尽早

成都日报 2019-12-13 01:56 大字

“没想到类风湿这么凶,早晓得我就好生治了!”51岁的攀福第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门诊前等候就诊,中途上个厕所都得儿子搀扶着去。从一个腿脚利索的人变成攀福第口中的“半残疾”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很后悔没有对自己的类风湿规范化治疗。

像攀福第一样后悔的病人有很多,川大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刘钢教授对记者说,在他的门诊病人中,差不多有30%的病人在尝试各种土方没有效果后才前来就诊,“他们耽误了治疗,由此残疾程度增加,而且花的治疗费会更多。”

类风湿是一个常见病,这种病危害程度有多高?究竟该如何治疗?《健康成都》记者专门采访了川大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刘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刘建教授。

很多人忽略了 类风湿有高致残率特点

攀福第是眉山人,他和妻子两人经营着一个家庭式养殖场,每年可出栏几十头猪,收入足以让他们过富裕生活。但从去年开始,他停掉了养殖工作,“我的工作是个体力活,但我的手和脚越来越痛,行动越来越不便,做不动了。”在发生关节肿胀、疼痛后,他去了医院检查,查出是类风湿,但他并没有正规治疗,转而去用偏方,“我泡了蛇酒用来擦、喝,还去烧‘麝火’,试了多个办法,都没用。”他走路开始变得艰难,这才挂了川大华西医院刘钢教授的号前来治疗。

类风湿这种病咋就这么厉害?刘钢教授说,我们所说的类风湿,全称应该叫“类风湿关节炎”,它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多发于40—60岁女性,但男性约占患者总数的1/4。“很多人在患病早期都把这种病的危害性忽略了,认为‘无非就是痛嘛’,他们没想过这种病的高致残率以及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刘钢教授对记者说,在他接诊过的病人中,“严重的仅能张嘴吃饭,全部生活都在轮椅上,这个病人只有30多岁,从发病到残疾不到两年时间。”

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刘建教授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就诊率很低,“特别是基层病人,他们难以及时得到风湿科医生的专业诊治。”

从出现症状到诊断 竟然间隔了2.5年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42%,总患病人群约500万,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庞大群体。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和61.3%,“随着病程的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就越高。”省医院风湿免疫科刘建教授说。

尽管致残率高,但因为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导致延迟确诊率高居不下。由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发起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显示,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平均症状出现年龄为46.15岁,而平均诊断年龄却为48.68岁,相差约2.5年。

对于风湿免疫专家来说,调查数据让他们痛心。“他们拖到很晚才来治疗,一方面他们很痛苦,另一方面我们治疗起来难度也相对大,更重要的是,病人花费的钱会给家庭造成巨大负担。”川大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刘钢教授说。他告诉记者,疾病棘手难治、就诊率低、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这些都很容易引发患者出现绝望感,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心理,或拒绝治疗,或胡乱治疗,甚至轻生。

避免类风湿致残 正规治疗从发现开始

类风湿关节炎的危害如此之大、患者一开始就应接受规范化治疗,那么如何规范化治疗呢?

川大华西医院刘钢教授说,大家首先要学会判断自己是否得的是类风湿,以下症状会是类风湿关节炎:一、关节硬、晨僵,一般情况下会持续约半个小时,长的会超过一个小时;二、关节肿胀;三、关节疼痛,“最常见的是手关节出现症状,也有脚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在早期时通常只有两三个关节出现症状,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到医院去确诊。”刘钢教授告诉记者,现有的血清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都能及时准确地确诊,“如果在早期就接受规范化治疗,患者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刘钢和刘建两位教授都提出“达标治疗”这个概念。他们说,在临床治疗上,风湿专科医生会为不同疾病阶段和不同临床类型的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治疗来达到临床缓解和低疾病活动度。

刘钢教授以最直观的治疗费用来解释早期治疗对患者的益处:如果在早期进行规范化治疗,开始的医疗费用大约每月700—800元,经过一段时间后可降到每月300元左右。如果拖延一年或两年才来治疗,费用会贵很多,有些严重的甚至会采用较高端的生物制剂,一月花费会达到4000—5000元,一用就是半年甚至三年。“所以治疗要尽早!”

本报记者 邓晓洪

新闻推荐

高分七号卫星首批影像产品发布!我国高分卫星应用三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胡喆岳冉冉张丹如同一把游标卡尺精确测量大地,使我国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不再依赖进口卫星……10日,随着高分七号...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