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治疗是最好的预防”,这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控的共识2019:艾滋病治疗的“新”观察

成都日报 2019-11-29 02:48 大字

市公卫中心艾滋病专家下基层

感染科“搬家”

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这天距离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仅5天,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感染科“搬家”了,他们搬到了刚刚投用的二期大楼内。

感染科的搬迁意味着艾滋病治疗有了“新气象”:艾滋病门诊有专门的区域了,艾滋病住院有更多床位了,艾滋病关爱中心有更开阔的空间了,艾滋病患者的住院条件大大改善了……

然而,还有一个新气象却鲜有人知:今年6月底,四川省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文,在全省建立“三线一网底”艾滋病防治体系,这种创新举措让艾滋病防治力度极大提升。尽管距离发文不足半年,但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作为全省唯一一所三甲传染病专科医院,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承担着重要任务,四川省和成都市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都设在这里,该院的专家要对全市及全省的艾滋病治疗进行指导和把关。专家们的介入,对艾滋病传染性降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和往年“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一样,本报记者今年照例走进市公卫中心进行采访,今年,我们的关键词就是“新”。

1

新环境

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条件

市公卫中心二期工程是2015年开始修建的,得到了专项资金的支持,经过几年努力之后,如今终于投入使用。这幢独立而建的7层楼房,几乎全给了感染科。住院病区从之前的2000平方米变成现在的10000平方米,在艾滋病专家、感染科大病区主任何盛华看来,颇有“鸟枪换炮”的感觉,“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艾滋病防控的重视!”

从大楼的布局就可充分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大楼一层是门诊部和艾滋病关爱中心,二楼至五楼皆是住院病区,六楼是重症病房。“从看门诊到住院,再到心理咨询、病患交流,以及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全部在这幢楼,资源都集中到了一块儿,‘一条龙’的服务将让病人更方便、更满意。更重要的是,这种专业区域分布可更好地保护患者,另外,防、治、管、关爱的集中,让管理实现整合。”市公卫中心副院长田明和郑永利说。

原来的艾滋病门诊和其他病种的门诊挨在一起,尽管很多病人戴着口罩,但依然让他们感觉不那么舒服。艾滋病关爱中心就在老门诊的对面,只有小小的两间办公室,除了医护人员在这里实现患者治疗的跟踪管理,患者还可以在这里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彼此交流,但是,因房间狭小,多几个人就感觉蹬打不开。现在好了,艾滋病门诊和关爱中心都集中在新楼的底层,开阔且互不干扰,病人会有一种得到保护的感觉。

病人最关注的住院床位问题在这次搬迁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病床位相较过去增加了一倍以上。田明和郑永利两位副院长说:“过去入院需要排队,通常都有20—30名患者等候入院,现在床位增加,可以更好满足病人的住院需求了!”

搬家,为病人创造一个更好的治疗条件,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来说都是兴奋的事情。感染科在此之前就充分做好了病人搬运的详细预案,护士长吕春蓉说,尽管两栋楼之间相隔很近,他们依然动用了救护车,“我们对病人进行分级,病重的用平板车推上救护车转运到新病房,行动不便的用轮椅转运,每个病人都是医生护士全程陪伴。”因为预案充分,他们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完成病人搬迁,效率奇高,而且搬得其乐融融。

2

新认识

艾滋病并不是“绝症”

为病人创造全新的医疗环境、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这固然是好的,但在何盛华看来,更新对艾滋病治疗的认识,是件尤为重要的事情。她说,市公卫中心从收治第一例艾滋病人到今天,已经将近20年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医疗界对艾滋病治疗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在刷新,药物也在不断更新,“以前大家认为艾滋病是比癌症更可怕的绝症,因此病人和家属都深陷恐惧不能自拔。”她说,现在已经不一样了,通过规范持续的抗病毒治疗,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且病毒载量如果小于50cop/ml,就基本上没有传染性,“所以我们才说,治疗是最好的预防,就是这个道理。”

何盛华和护士长吕春蓉讲了两个案例。

有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因为艾滋病发病后出现感染造成脑膜炎,送到医院时整个人已经瘫了,看起来像个濒死之人,他的父母都一度想放弃了。但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后,何盛华告诉他们,病人将有很大的机会获救。她的话点燃了这个家庭的希望,于是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医生对小伙子一边进行机会性感染治疗,一边做抗病毒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这个小伙子终于下床活动了。“医患之间的配合很重要,这个小伙子后来出院,但持续地接受抗病毒治疗,他依从性非常好,身体恢复后,如今已重返工作岗位。”

另一个案例是两位老人。老头在感染艾滋病后,传给了老太婆,两人双双住院。他们的家人认为艾滋病是无法治疗的“绝症”,很是绝望。但市公卫中心感染科通过治疗更新了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两位老人通过抗病毒治疗,如今几年过去了,看起来与常人无异。

但也有死去的重症患者。何盛华说,死去的艾滋病患者,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病情太重、送医太晚,“有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病是可控制的,导致治疗被延误,严重到无法拯救的地步。”

何盛华提供了一个数据:在市公卫中心,艾滋病患者死亡率2015年以前是8%,而如今,仅有3%,“死亡率大大降低的关键,是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破除“艾滋病是绝症”的观念,让患者和感染者尽早进入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治疗流程,除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艾滋病预防。何盛华说,通过持续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将艾滋病毒的载量控制在很小的范围,有的甚至查不到病毒载量,这个时候可以大大降低性传播的几率。

“为什么说治疗是最好的预防?道理很简单,在通过健康宣教促进人的行为改变过程中,通过治疗减少传播风险,就是对健康人群的一种保护。”何盛华说。

3

新举措

让最基层的患者都能得到规范治疗

“治疗是最好的预防”,这已经成为四川省艾滋病防治的首要策略。

在今年6月20日,四川省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建立‘三线一网底’艾滋病防治体系的通知”,开始宣告一个创新举措在四川省正式实施。

我们需要对“三线一网底”进行一个简单的解释。所谓“三线”,是指艾滋病防控从3条线进行防控管理,第一条线是疾控部门从上至下的管理,第二条线是定点医疗机构确保现有患者得到规范化的、持续的治疗,第三条线是妇幼保健机构重点围绕“孕情第一时间”发现受感染育龄妇女管理,以做到母婴阻断治疗。而“网底”,指的是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全面参与进来配合艾滋病防控工作。

在这3条线中,疾控和妇幼保健可以通过成熟的从上至下的管理机制做好艾滋病防控管理,但作为治疗关键点的定点医疗机构却是个难点。市公卫中心院长助理陈萍说,医疗机构没有行政上的隶属管理机制,“虽然我们是全省艾滋病治疗的质控中心,可以对省内的艾滋病定点医疗进行指导,但缺乏从上而下的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人员研究与推进,‘三线一网底’的创新举措,为医疗机构系统性助力艾滋病防治搭建了非常好的一个平台。”

去年,四川省和成都市成立了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就设在市公卫中心,医院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由医院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办公室主任。成立伊始,便紧跟省市卫建委的要求,开始尝试性推动“三线一网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今年6月,省市卫建委正式下文推行这一创新举措。“最大的改变就是,省、市、县都有定点医疗机构,省、市、县都有治疗管理办公室,围绕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应治尽治、围绕提升治疗质量而共同努力奋斗,在治疗这条线由上至下打通形成了艾防合力。”陈萍说,目前,全省、全市抗病毒治疗体系已建立,感染者发现后会及时转到定点医疗机构,会有专人全程负责感染者的治疗,目标是确保治疗成功,让感染者能够过上正常人的日子,“而这一抗病毒治疗的全过程就会由各级治疗管理办公室进行组织协调、评估成效、通报进展、解决问题。”

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共有10个人,都是由市公卫中心从各个科室抽调的精兵强将,他们对全省、全市实行分片包干管理,让全省的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治疗信息都清晰地掌握起来。因为工作性质,这个办公室的人员都成了“出差专业户”,陈萍说:“我们要对全省21个市(州)、全市22个区(县)实现全覆盖调研指导,现场与市(州)、区(县)协同工作,发现治疗和治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地一起研讨找出对策解决问题,做到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省市县治疗体系,提高服务能力,这些坐在办公室是办不到的。”办公室的同事有的半年时间内,仅出差凉山就不下20次,他们的工作任务很多,开展治疗数据分析通报、推进治疗管理体系建设、召开例会研讨治疗、开展培训提升基层业务能力、研判形势提出对策建议等等,“我们不是办公室10个同事在战斗,还有全院的艾滋病质控专家,我们是一个团队,当我们调研了解到基层需要什么的时候,管理团队、质控专家会联合行动。”今年,市公卫中心以省艾滋病质控中心的名义制定并印发了《四川省艾滋病质量控制标准的通知》以及《关于四川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二线药物审批流程修订的通知》等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这些都为进一步规范全省艾滋病治疗质量控制、二线药物申请和使用流程,以及艾滋病治疗质量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市公卫中心及设在市公卫中心的省、市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的努力和全省市(州)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配合下,全省的抗病毒治疗目标任务正有序推进。陈萍说:“可以看得见治疗艾防合力在越来越强,治疗工作流程在越来越优,治疗质量数据在越来越好,尽管大家很辛苦,但很欣慰。”

本报记者 邓晓洪 摄影 王杨

新闻推荐

【特写】寻子15年:一个家庭的破碎与疗伤

记者|梁宙编辑|吴涛15年前,未满2岁的邓云峰被人贩子张维平“偷走”,后经“梅姨”贩卖到广东紫金县。孩子的父母邓自和夫妇...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