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垃圾分类后端的事要“做在前面”

四川日报 2019-11-27 06:25 大字

垃圾分类,企业哪里最多?群众有何困惑?扫一扫,“说画算数”用数据看风口!

□本报评论员 刘志杰

垃圾分类话题再次引起关注。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也可称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努力提高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单独投放比例。同时,全地域、全流程、全门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

垃圾分类是实实在在、要做且必须做好的工作。人均垃圾产生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加上我国人口大国、四川人口大省的先天基数,想避免未来“垃圾围城”,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我国的垃圾处理率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主要就是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已经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工作数十年,分类体系已很完善。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从省内试点城市到四川全部地区,垃圾分类的统筹部署已经一项项出台,关键要落地落实。

工作就要有工作的态度,拥有科学的认识和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纵观此次《方案》,全地域、全流程、全门类“三全”目标,为推进此项工作明确了导向:有步骤、有规划、全流程,不仅因地制宜给不同地区的分类工作划定时间表,也分流程,既抓前端垃圾分类意识,更抓后端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建设。甚至可以说,《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把后端工作“做到前面”的科学思路。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靠前端较低成本的宣传、靠禁令不可能一劳永逸。恰恰相反,习惯的改变更要靠后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改革等保障。原因不难理解:看过去“老路”,“后端垃圾运送、处理一锅端”现象,让垃圾分类沦为“垃圾桶分类”,已经严重挫伤市民对此项工作的积极性;看别国经验,即便是对市民要求严格的日本,在刚刚推进垃圾分类时也将重点放在末端治理、源头预防和机制完善上,直到现在,日本各地区垃圾分类标准也并不完全相同,原因就是有意义的居民垃圾分类必须以后端的垃圾处理能力为基准。四川各地区发展水平、垃圾产生类型也各不相同,同样要结合实际,从后端机制上因地制宜做努力。

把后端工作“做到前面”,政府要精准发力,既明确普遍性分类标准,也关照本地特色,在垃圾回收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因地制宜。一项统计显示,西南地区餐饮消费量大,易腐的厨余垃圾占比最多。《方案》明确规定“厨余垃圾产生单位应当配置相应数量、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收集容器”,量、质双要求,体现了分类指导的思路。全流程来看,这类垃圾运输工具是否适配?处理手段又是否健全?全门类来看,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垃圾,体积大且特定地区或时段消耗多,需要增加垃圾回收桶数量?把这些问题想在前面,甚至细化下去,分应用场景,缺啥补啥,才能避免后期的麻烦,尽量让群众在方便中形成好习惯。

把后端工作“做到前面”,政府更要精确主导,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凝聚多方力量。比如,即便是罚款这件事情,谁来罚、惩罚谁,都有讲究。《方案》中提到“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责任区制度”,把责任落到人头上,才能避免法律空置。除了责任,还有机遇。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同样需要各级责任主体牵线搭桥,在调动社会活力中把工作做实。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让群众省心、乐意追随这一时尚,各级责任主体就要多操心,把垃圾分类当作一种转变生产方式乃至创造新业态的机遇,从体制机制全流程着手,确保每一环都不掉链子。

新闻推荐

做强“特色”文章 服务地方发展

本报讯(记者李寰)日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首届蒙特利尔彩灯嘉年华,四川彩灯惊艳亮相。在2.7万平方米的主会场内,十二生肖...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